亲子教育系列2:教书靠学校,育人靠家长
欲造伟大之国民,必自家庭教育始。2022年1月1日起施行的《家庭教育促进法》,让家庭教育这一传统“家事”上升为重要的“国事”。 将家庭教育将从附属于学校教育的地位中解放出来,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将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各负其责,提供更强有力的保证。
在当今社会中的中国家庭,最为突出的问题莫过于孩子的教育和成长问题。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焦虑的家长、缺爱的孩子和脆弱的亲子关系。每个人出生后的第一环境便是家庭,家庭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影响至深,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很多家长抱怨,代表性的问题有:
1.我们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其他的还要管吗?2.我们自己很平庸,甚至没上过大学,怎么可能让孩子出众呢?3.互联网时代小孩获取的资讯比我们丰富多了,我们怎么教育他都不服气?4.现在小孩很叛逆管不住,不学习玩手机,怎么办?
以上问题反映出很多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和误区。针对第一个问题,孩子的成长除了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人格培养,两者不可偏废。第二个问题,人格培养主要依赖家庭教育,也是家庭教育的核心所在,目标是培养孩子独立完整的人格,这和家长自身的人格有关,而和家长的学历、地位、财富关系不大;而家长人格和他自身的小时候的原生家庭、长大后的婚姻关系以及自身学习成长有密切关系。第三个问题,人格培养就是人格渗透,不是和孩子比拼资讯和知识或者学习能力。第四个问题,以人格渗透为核心的家庭教育有其客观规律和科学方法,需要和孩子一起不断学习和成长。这是对以上代表性问题的综合解答,也是本专栏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所在。
在心理学上,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综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具有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性特点。所谓独立完整的人格,至少有四个基本特征,尊重自我的价值,具有积极的自我认知,主张自己的权利和承担自己的责任,清楚个人与他人、集体的界线。同时,现代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童年被父母对待的模式会影响并形成他的内在人格模式,长大后这个内在模式就会投射到人际关系中,从而内在模式决定一个人的关系模式和行为模式,进而决定其命运。这是这是本专栏的理论依据和前提。
大家知道,教书育人是学校的职责和宗旨。但在现实中,教书靠老师,育人还得靠家长。这是因为,孩子进入学校时,人格塑造已经基本完成,而且应试教育又导致学校老师集中资源和精力放在“教书”上而无暇“育人”,更甚者,学校还督导家长一起完成“教书”任务而让家长也忽略 “育人”。教书,就是传授文化知识;育人,就是培养完整独立人格。好成绩由智商决定,并一定程度决定未来职业选择和事业方向。独立人格表现为高情商,并很大程度决定内在幸福感和价值实现。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孩子的教育不是其他成功所能代替的”,这是因为,教育子女和事业的成功不是一回事,一个是内在人格的培养,一个是外在知识的积累。一个人是这样,一个家庭也是这样。
正如现代教育之父约翰·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将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亲子教育就是一个人格影响、渗透另一个人格的过程,身教而非言传、引导而非强制,目染而非耳濡,润物无声,潜移默化。有两个基本观点,第一,人格有缺陷的家长难以培养独立人格的孩子,孩子是家长的复印件,有瑕疵的原件复印不出来没有问题的复印件。第二,不懂得孩子成长规律,违背亲子教育规律的教育也注定是失败的,就像不按照规范安装电脑程序必然影响正常使用一样。解决之道,对应于第一点,我们要找到影响家长自身人格不独立的根源和因素,如原生家庭、夫妻关系等,通过学习成长,看清真相,提升思想认知,改写人生脚本,从过去的模式中走出来。对第二点,我们要找到影响孩子行为的因素,分清本质和责任,将行为交给孩子,引导孩子做正确选择,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培养孩子不受外界客观环境的影响而独立成长的能力。
显然,现实中绝大多数家长焦虑的是孩子的学习,其实教书和育人也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影响的。我们应当将学校教育当成孩子成长的一个载体和过程,正确对待应试教育,改变过分依赖学校教育、过度关注学习结果的认知。家长要保护和培养孩子对学习感觉、健康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并引导孩子学会处理人际的关系。在家庭教育层面,在孩子学习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孩子适应环境、与人交往、认识自己、面对成败得失,以至于终身学习的能力。一个自幼得到父母的爱,内在没有冲突的孩子,其学习成绩也不会差到哪去;相反,一个学习成绩很好但内心匮乏、人格不全的人,就算取得阶段性的表面的成功也不会好哪里去,甚至是一场灾难。在这个意义上,独立完整的人格,既是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习工作的依归。即我们经常听到的,学校也是道场,工作即使修行。
会爱才是真爱,真爱需要学习。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的加速,家庭教育因缺失和匮乏带来的冲突和焦虑将更加的突出,因为正常学校教育没有满足我们的需求,传统家庭中父母又给不了他自己本来就没有的东西。书到用时方恨少。爱孩子,做懂孩子的家长,靠的就是个人持续的学习和成长,而家长的学习精神又成为孩子成长的最好的榜样和示范。有需求就有市场,亲子教育书籍、培训、自媒体充斥着市场,可谓既像百家争鸣、八仙过海,又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既难以甄别,又不得不选择,这又给家长带来另一个困扰焦虑,因为试错的成本很高,甚至无法检验对错。
例如,我们经常听说,不要拿孩子跟别的孩子比较的说法。本专栏认为,不是不要拿孩子做比较,是要教会孩子如何正确的比较。不但要教会孩子正确比较,更要教会我们的孩子正确的竞争。不但要教会我们的孩子正确面对竞争,更要教会我们的孩子能正确面对竞争后的成败。还要教会我们的孩子懂得尊重竞争对手,要允许竞争对手不一定会像我们尊重他那样来尊重我们。
再如,很多家长经常听到,不要批评孩子,要多表扬,多夸奖孩子,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本专栏认为,不是不要批评孩子,而是要学会正确的批评孩子。表扬、夸奖固然重要,更重要是教会孩子有正确的面对别人表扬、夸奖、批评能力的能力。有人说,我们要无条件地爱孩子。我们说,无条件的爱很重要,但培养孩子付出爱和感知爱的能力更重要。
因此,区别于市场诸多的亲子教育或以砖家高手大咖自诩或用专业经典秘笈忽悠,本专栏尝试给读者一个具有一定理论知识体系支撑的、有完整家庭教育体系、有着丰富经验实操的涵盖个人成长和亲子教育栏目。读完本栏目你一定会发现其中很多独创的观点、独到见解和独门话术。但本栏目并非学术专著,本人更非专业科班出身。我也曾经为了教育好孩子,钻进了心理学书堆里出不来。心理学固然有学术和研究上的意义,但是对于普通的非心理学专业的家长来说,试图通过学习心理学理论来提升自己,改变孩子,拯救关系,也实非易事。也正基于此,我将从普通家长的认知和痛点着手,力求系统通透、实用干货、落地实操地解决家庭教育的问题,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理论看得懂、思想想得清、日常用得着、效果见得到,直到运用自如,存乎一心,终生受益。
理论总是灰色的,而实践之树常青。管理大师德鲁克在《变动中的管理界》说,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在这里,将管理换成亲子教育同样适应。这也是系列文章求达到的一个效果目标。
内容来源:高维看人生
以上是关于亲子教育的相关信息,以供大家查看了解。想要了解更多亲子教育信息,第一时间了解亲子教育相关资讯,敬请关注唯学网亲子教育栏目,如有任何疑问也可在线留言,小编会为您在第一时间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