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教师编制有人曾这么感叹:“同在一家单位,你在这头,我在那头,中间相隔的是待遇和福利的巨大沟壑。”这一句吐槽道出了无数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的心头苦。现如今教师资格编制问题终于要改革了。面对这一消息群众一时间群情亢奋,纷纷欢呼高校“去编制化”改革。
有网民表示,“教育单位,并没有同工同酬,有一些在讲台上工作了三四十年的老教师,也没有享受到公平对待,令人寒心”,也有的表示“单位中有编的人好像进了保险箱,在单位无事可做,无编的人危机意识强,工作勤奋,是有目共睹的事。”不过也有舆论对“去编制化”心存疑虑,担心取消编制会将学校医院完全推入市场,使入学成本更加高企。有的则表示,高校取消编制市场化了,那么一切收费也都合法化、市场化了。
其实在讨论编制之前我们应该先了解一下编制是什么?
如果按照编制是机构设置及其人员定量的定额这个定义来讲的话,中国编制古代就有,如设六部,每部设一尚书,两侍郎等规定,核定的就是编制。当然,中国古代核定的是领导职数,至于具体工作人员有多少,有标准无硬性规定。据一位辽宁省县级编办的工作人员介绍,现在中国的编制管理基本是来源于苏联,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所以有人说,随着国策计划生育的瓦解,编制成为了中国最后一个“计划”。
不过在计划经济时代,虽然工农差别、城乡差别明显,但同一岗位的人员收入无显著差异,采取的是“单轨制”的劳动用工模式。后来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广开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若干决定》,提出“要实行合同工、临时工、固定工等多种形式的用工制度,逐步做到人员能进能出”。自此,员工身份被切割为“编制内”与“编制外”两种类型:“编内”人员稳定享有各种福利待遇,“编外”人员劳动关系不稳定,也不享有“编内”的各种福利待遇。
其实编制本身没有任何错误,破除不公才是根本
经济的转轨必然要配合一定制度来推进,从计划向市场转变的过程当然也需要配套制度,“编内外双轨制”就是其中一个。首先它解决了“大锅饭”、“铁饭碗”类的员工积极性不足的问题、扩大了企事业单位招聘自主权;提供了大批就业岗位,要知道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经历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劳动力人口暴增时代。正如专家所言,编制本身没有原罪,作为一种人力资源配置、管理手段,编制的定岗、定员、定责、定酬等功能不可或缺。然而往往任何事情走向极致的话,都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尤其是附着在编制上的“特权”导致的“同工不同酬”,这才使“编制”成为人们心中“人人喊打”的制度。
“编制”作为一种机构、人员设置安排的制度,本身有其时代的烙印,改革关键是改变附着在“编制”身上的各种不平等,而不能变了味道。例如最近遭吐槽的,许多企事业单位借“反腐”之名抹去了员工正常享有的待遇、福利。《人民日报》对此发表评论称,反腐败,反的是三公消费,反的是官员的权钱色交易,反的是个别垄断性企业存在的高收入、高消费、高福利的灰色腐败等,反的绝不是职工的正常福利。所以,有媒体评论称,“去编制化”应该是抹掉附着在“编制”上的红利,让编制回归管理功能本位,使其不再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更不再因编制有无而存在收入、福利等方面的差异。
以上是对教师行业去编制信息的介绍,想要了解关于教师资格方面的信息如:考试技巧、考试政策、证书领取等信息,请关注唯学网教师资格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