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需要创新,国家需要人才,为了使人才发挥其最大的价值,我国有关部门近几年把重心发到了支持学生创业方面,而近日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要求各高校要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并建立教务部门牵头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
一、高校要设置合理创业学分
1、各校要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探索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
2、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还将得到高校优先支持,转入相关专业学习。高校还要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并在现有相关评优评先项目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表彰优秀创新创业的学生。
3、继教育部发文允许在校生休学创业后,国务院办公厅《意见》又重申,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
【解读】国际劳工组织KAB创业教育中国研究所副所长刘帆:改革可以解决学生创业参与率的问题。
首先,通过放宽修业年限、保留学籍休学创业,降低在校创业的机会成本,使学业不再成为创业的隐忧。
其次,弹性学制也有利于增强学校对创业行为的容忍度,以前老师会觉得4年大学学习本来时间就紧张,学生再创业会显得不务正业,而放宽年限后,可以至少让老师不成为阻力,有利于营造学生创业的良好环境。
二、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
1、各地、各高校要明确全体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将提高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的重要内容。
2、建立相关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老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包括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优秀人才还要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老师,形成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
【解读】刘帆: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而言,最务实的解决途径不是将企业家请到课堂,而是需要加强教师创新创业能力。
目前高校学院派的教师很难胜任创业教学,因为创业更偏重实践,而实践性强调进行时和未来时态,但教学更偏重书本知识,偏重过去式。所以要鼓励教师到行业中,了解整个产业链,从中发现价值链的不足,而这些不足之处正是未来学生创业的切入点。
行业挂职锻炼,有利于增强老师对行业的现状和趋势判断能力,从而在行业价值链中找出问题和改进之处,这会显著提升创业教育的针对性,避免教育指导出空拳,提升大学生创业指导的效果,间接提升创业成功率。
三、鼓励社会设创业风险基金
1、部属高校应按规定使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积极支持品学兼优,且具有较强科研潜质的在校生,开展创新科研工作。
2、社会组织、公益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还被鼓励设立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
3、根据去年公布的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国家将力争在4年内引领80万大学生创业,《意见》要求,重点支持大学生到新兴产业创业。
【解读】刘帆:由于社会上的天使投资因为担心学生行业人脉不足及执行力不强的问题,看不上大多数的大学生创业项目,而更看重社会人士创业项目,所以导致资金短缺毫无疑问是大学生创业的一大瓶颈,但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的成立,将有效弥补这个不足,给大学生们急需的“第一桶金”。
以上内容是关于高校开设创业学分的介绍,唯学网小编提醒,关于各高校教育热点,高校改革方案和高校教学模式等相关内容的请继续关注唯学网,小编会为您及时奉上当下比较热点的高校教育新闻,随时欢迎广大网友点击查阅,亦可在线留言,将你的想法告诉我们!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