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唯学网 » 高校 » 高校教育新闻 »

高校毕业生就业趋于多元化 就业率难统计

高校毕业生就业趋于多元化 就业率难统计

唯学网 • 教育培训

2016-8-24 10:18

高校

唯学网 • 中国教育电子商务平台

加入收藏

每年都有一批高校毕业生走向社会,而教育部门每年也都会统计毕业生们的就业情况,以确定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但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出现了“慢就业”、自主创业、有就业事实无就业协议等新动向,致使教育部门难以统计真实就业情况。

毕业生就业出现多元化 就业率“失真”

据一些负责就业工作的高校老师反映,有些高校存在将就业与毕业证、报到证硬性挂钩的现象,导致签假协议、盖假章等就业率“注水”问题。“有的学校为了提升就业率,引导不就业的学生赶快签,学生为了完成任务拿到毕业证随便找个单位写个函。”甘肃一位不愿具名的高校就业指导老师说。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出现多元化,以就业率为核心的单一就业评价指标已不足以反映大学生实际就业状况。

一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出现“慢就业群体”。全国高校普遍存在一些应届毕业生就业愿望不强烈,不愿意主动就业的情况。一些应届毕业生思想意识超前,生活压力较小,即使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就业压力,但就业意愿不强,推迟就业,直接影响学校初次就业率。

二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式多元化。哈尔滨理工大学招生与就业工作处副处长王琦说,学艺术的学生自己开个画室,他就没办法拿就业协议书来;自主创业但还不是股东的学生,也没办法拿到含股东认定书的证明文件;学生毕业先待半年,然后找项目创业,算不算就业?“现在就业方式越发多元化,比如微商、电商等职业,没法用传统的方式去定义是就业还是没就业。”

三是无就业协议但有就业事实。有高校负责就业的老师反映,部分中小微企业为降低用人风险和成本,不愿意与在校大学生签订就业协议、劳动合同,等毕业后试用合格才办理录用手续。这种越来越普遍的情况直接影响了高校初次就业率的统计。

要统计真实就业率,就要建立科学就业评价体系

有关人士认为,政府有关部门、高校和毕业生各方需反思涉及大学生就业系统中的各因素利弊,改变以就业率为单一准则的就业评价方式,建立科学、真实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评价体系。

一是将大学生的薪酬水平、岗位与专业匹配性、福利和社会保障等指标引入就业评价体系。除了统计就业率,教育部门还应该通过这些指标来反映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情况。同时,建议教育部门建立毕业生几年内的就业跟踪制度,完善跳槽频率、专业吻合度、就业层次等量化数据,增强就业率数据的参考性和指导性。

二是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多元化的状况分别进行评价,对有就业意愿的应届毕业生、自主创业毕业生、“慢就业”毕业生等不同群体分别进行统计和评价。

三是挤出就业率“水分”。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统计就业率,并对就业质量做出详细分析和反馈,为学校改进就业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以上就是全部内容,大家若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唯学网,小编会第一时间为你报道!

0% (0)
0% (10)
已有条评论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