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之后,当前共享充电宝开始又成为投资人追捧的对象,过去的10天里,资本如潮水涌入,IDG、金沙江创投、红杉、德同资本、鼎晖等金主纷纷入局,十几天内,包括街电科技、小电、来电科技等共计5家企业获投,融资金额近3亿元,超过20家机构入局。
众所周知,目前线上流量越来越贵,增量市场越来越小,线下流量入口正在成为众多投资人的关注热点,共享充电宝为何能吸引到这么多风投?
在投资人看来原因有很多,但一个最为直接的原因就是共享单车火了。充电宝跟单车一类比,盈利模式都是直接复制,基于押金的现金流操作,比如在头半小时或一小时内基本是免费充,之后才开始按时收租金,比如每小时1元或每天2元收取费用。
而且充电宝单品成本低,几十块钱,按照一小时一元来看,不少投资人认为几乎不到一个月最多两个月就能收回成本。而且线下铺设的场景更多,有机场、火车站、地铁、商场、电影院、餐饮、酒吧、游乐园等。可以主打机柜也可以是充电接口。更诱惑的是,损耗率与硬件成本更低,乍看之下,比共享单车更有前途。
当然想象很美好。如果时针拨回去两年,这种共享充电宝的点子,估计会吓跑投资人,因为它一点都不性感,但它为何符合这届投资人的口味呢?
因为,在滴滴、共享单车之后,这一届的投资人事实上更多陷入了一种惯性思维怪圈,也可以称之为鸟笼思维,虽然说漂亮的鸟笼里都不是应该都装上一只鸟,但当前的创业项目加个共享应该是投钱的必要的标配了。
当前在资本驱动下的创业项目竞赛的规则几乎都程序化了:人为制造风口,拿钱砸护城河,快速铺开规模化,用免费低价换市场,用速度搞死对手,迅速在各个城市规模化,之后找准接盘侠。当线上流量越来越贵创业空间越来越小,当前资本市场的投资逻辑就是通过不断砸钱在低成本的线下设备上,比拼线下运营效率,制造大量的低端硬件垃圾抢夺线下流量入口。
但充电宝体积小随身携带方向,当前电池技术的进步,一天一充基本上是可行,对于用户来说,在紧急的情况下手机没电是偶发性现象不是高频现象,当前共享充电宝市场事实上打的其实是这种偶发性需求而不是高频需求。而要命的是,充电宝几乎是手机用户人手一个,实在手机没电又急着要出门,带个充电宝耽误的时间远比到处找商场去租赁一个充电宝要来的方便。
而且谁都知道当前电池技术的发展迅速,移动电子设备电池容量越大,充电宝的使用率就越低,而在当前智能手机创新乏力的前提下,各大厂商都在提升电池的容量,诸如石墨烯电池等产品事实上已经面世,加之随着当前智能手机的技术进步,在近一两年内电池技术不断突破也是时间问题。比如我们看到,无线充电技术成2017年CITE(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上,苹果、索尼、华为等各大手机厂商纷纷着手为自家旗舰机型配置无线充电功能,一旦充电技术被革新,充电宝消失的那一天也不是太远了。
自从共享单车火爆后,“共享”一词似乎成了时代的主流,也毫无意外的吸引力众多投资人的目光,但可不是只要跟上这股风就能像共享单车一样大获成功哦。
企业想要成功,首先是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向,然后寻找适应社会的投资方式,最后再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进行适当调整。而想要做到这几点,需要很高的职业素养和敏感度,对此,人大、外经贸等国家重点高校开设了企业管理等相关的在职研究生课程学习,旨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全面型的人才,并且具有不错的学生就业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