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希望。关于学生的问题一直被社会和教育部所重视。近日厦门政府为了保证让学生吃好午饭要立专门的法律来进行这一保障的实施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有人说是:“小题大做”,有人说是“非常有必要”。
目前,厦门大多数义务教育的中小学没有食堂。学生的午饭解决方式要么是回到家里吃饭,要么在午托班,或者在学校周边的“小饭桌”凑合。后两者的菜品进货渠道、营养搭配、烹饪过程、卫生状况等均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在厦门市的两会上,民建界别建议,可以借鉴国内一些城市的做法——比如南京和青岛——运用厦门地方立法权,制定出台有关学生营养餐管理标准的法规。具体来说,由教育部门牵头,卫生、营养、美食等专家共同组成营养午餐标准制定专家组,制定出台厦门特色中小学营养午餐标准。同时出台配套措施,规范学生营养午餐生产经营单位的准入办法与监督管理办法。
“学生吃午饭”这事儿,竟然要立法规范,似乎有些小题大做。不过,相比《舌尖上的中国》的令人回味,“舌尖上的校园”究竟是个什么味,恐怕要让人心中犯嘀咕。现实中,可能少数名校之外,绝大多数中小学食堂的餐饮质量,都难以令人满意。口味不佳,不合中小学生胃口还在其次,在食材新鲜程度,营养搭配这些关键质量指标上,更是令人失望。
而校园餐饮质量问题,其成因并非人们认为的学生伙食费交得少。例如,中等以上城市的小学生午餐伙食费标准多在8元左右,以小学生的食量,8元午餐费是不是真的做不出营养均衡的可口午餐?问题恐怕并不全出在钱上。最近有媒体曝出学生数百万元伙食费被校长挪用发福利的事件,倒是更能解释学校食堂质量为何低劣。食堂餐饮质量的“洼地”竟然出现在学校,这恐怕比校车问题更令人尴尬脸红。
好在如何让学生吃好午饭,很多人都很关心,厦门的政协委员提出通过立法的方式让中小学生吃好午饭,无疑是责任的体现。当然,那些已为中小学午餐立法的城市,是不是真兑现了诺言,是否落实到位,恐怕仍有赖立法的细化与执行力。唯有对中小学餐饮质量设立明确的标准,并建立严格的监管与问责机制,“舌尖上的校园”才会不辱使命。
以上是对立法保证学生午餐探讨的介绍,想要了解更多关于教育方面的信息请关注唯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