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写作一篇《房地产进入“最后晚餐”的高潮阶段》,说的是中国房地产势必要走下坡路,但不是现在。今天看了李克强总理3月5日的工作报告,突然感觉房地产行业好像不是那么一回事。
在工作报告中,李总明确了这个一个说法:“城镇化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他说到2020年要实现一亿左右的农村人口在城镇落户(这里的一亿人并不是简单地进城,而是要在城里落户)。
既然李总提出了这样的计划,那么对策他也已经想出来了。为了减轻政府在教育、医疗、公租房等等公共配套的投入,他提出建立“人地钱”挂钩的政策。
所谓“人地钱”挂钩,简单说,就是中央在给钱、批地时,要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这么一挂钩,地方政府就更有积极性去吸纳吸纳农业人口落户城市。
对于农民进城,李总更具体的表述是:“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
既然这么多人要进城定居,户口转移,那中国楼市怎么可能会崩盘呢?并且有关人士分析过:城市化率(中国不喜欢城市化这个词,所以一直用城镇化代替)达到70%以前,楼市可保持上升曲线。
所以按照这个说法,中国的楼市应该是不会降了。既然楼市不会降,人们买房将成为刚需,那为什么国家现在要求房地产企业“去库存”呢?
在解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先来看一下库存的由来!
2014年,李总第一次在工作报告中提出“针对不同城市情况分类调控”,这为除北上广深之外的全国大多数城市解除“限购”提供了指导思想。可惜当时各地官员领悟得太慢,花了大半年才陆续行动起来解除了“限购”,这么贻误时机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如今的库存压力。
今年李总强调“因城实策去库存”但是地方政府在出台“去库存”细则时又把公租房建设给忽略了。具体后期地方政府怎么调整我们拭目以待。
现在国家之所以强调“去库存”,原因其实很简单,简单来说“去库存”和“放开二胎”性质差不多,只是国家为了进一步刺激当前经济的发展,稳定房价而做出的努力。当他具体到个人时,公民是否买账就另当别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