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2013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五天后,统计局公布了2013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初步核算情况。这些数据显示,一季度,金融数据的快速扩张并没有为实体经济注入太多活力。相反,经济趋缓的态势进一步加剧。那么为什么金融数据高速增长为何没能使实体经济“活”起来呢?业内权威分析人士指出,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和经济下行期政策有效性的减弱是造成这种差异的重要原因。而资本利得动机驱使大量资金在虚拟经济内循环,并未真正流入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现在须防范通胀风险,宜采取更为积极的财税政策。
该权威人士认为,在实体经济增速趋缓的大背景下,实体经济需求不旺。资金获得者和具有资金支配权的投资主体,倾向于寻求更高投资回报率的投资领域,如果虚拟经济存在套利可能或投资空间,大量资金就会在虚拟经济内部进行循环,而不进入实体经济。这大大背离了政策制定目标,并削弱了政策有效性。如果实体经济仍旧找不到较好的投资方向,那么快速增长的资金将继续在股市和房地产市场这两大市场寻找获利机会。如果股市的投资回报率难以令投资者满意,那么资金将更多向房地产市场涌入,进一步加大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压力。令人不安的是,房价再度加速上行。相关数据显示,中国4月份房价同比上涨5.3%,涨幅高于3月份的3.9%。在热点城市深圳和广州,二手房价格涨幅超过22%。这说明部分新增信贷正推动房价泡沫再度膨胀。
一旦长期持续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信贷和货币量的不断增加,若没有足够的实体经济消化和支撑,通胀预期的压力会逐渐增大。在货币政策日益国际化的今天,输入性通胀和内源性通胀将可能交织作用,进一步压缩货币政策的回旋余地。
该权威人士认为,中国的财政政策相比于西方国家还有很多空间可供操作。在诸多财政手段中,结构性减税是重要内容。之所以以结构性减税而非以扩大政府支出为重心,原因在于减税是将更多的投资决策权交给市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有助于避免政府直接投资的“粗放型”陷阱,更好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对于推动结构调整的作用。同时,减税可以直接激发微观企业的活力,减少其在经济下行期的运营成本,减轻企业税负,特别是小微企业、个体户和服务型企业的负担,让企业轻装上阵,增强其产出积极性,有利于总供给的增加。减税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可以增加就业,因为微观企业,特别是就业容纳能力较强的服务业将更多的受益于税负减免,从而增加就业。
最后该权威人士称,结构性减税还须考虑到政府的财政支出和税收收入的现状。
唯学相关推荐:
1、跨越16年,人民币业务终成香港金融界“宠儿”
2、严守风险底线将是2013年银监会首要任务
3、中国金融改革不能背离实体经济
4、跨境金融业务推动人民币与中国企业走出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