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金融体系的很多方面还停留在为传统经济增长动员资金的定位上,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正在凸显出越来越多难以调和的矛盾和问题。当前金融改革的总体思路,应当是围绕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来展开”,这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在近日召开的“金融生态区两型示范城长沙两型社会建设金融产业发展论坛”上指出的。
巴曙松指出,金融改革就是新一轮以提升全要素增长率、促进经济转型为重要政策目标的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里,金融体系改革发展的出发点是适应劳动力、土地以及其他要素总体较为充裕的禀赋,重点强调金融体系动员资金的功能。因此,利率、汇率等资金价格的管制,以及能够迅速动员储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间接融资体系等,总体上适应了前一阶段经济增长的要求。但是,“随着中国要素资源禀赋出现根本性变化,新时期对资源配置效率的要求已经超越了对铺摊子的规模诉求。这相应需要一个更加高效、市场化、富有弹性的金融体系支持经济转型。”而巴曙松说。他认为,目前,中国金融体系的很多方面还停留在为传统经济增长动员资金的定位上,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正在凸显出越来越多难以调和的矛盾和问题。其具体表现就是,金融体系功能不适应经济转型要求和城镇化要求。
此外,中国金融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有:金融机构的微观基础有待进一步夯实。银行公司治理改革“形似而神不似”,行政因素和政治周期对于银行的影响相对突出,需要长期投入的发展转型难以顺利推进。此外,金融监管体系滞后于金融实践,现行分业监管体制与大量涌现的跨业创新不匹配,中央与地方金融监管职责亟需明确。
巴曙松指出,当期金融改革的总体思路应当是:围绕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来展开。他建议,以更加富有效率的金融市场和更加市场化的金融机构来化解当前经济金融体系中存在的地方融资平台及高杠杆率的风险;以发展直接融资市场体系和多元金融工具加速推进中国的重工业化进程,同时为高新科技企业、战略新兴产业、城镇化提供金融支持;以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强化功能监管改革来提升监管部门和宏观调控部门对整个金融体系的调控能力;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来抓住全球金融动荡背景下中国金融业发展的有利时间窗口;以社会资本有序进入金融行业增加金融体系的活力;以金融改革配合其他经济领域的重要改革,提高改革的协同效应。
考虑到新一轮金融改革以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为重点,巴曙松提出,改革工作可以从七个方面加以突破,即,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循序渐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建立支持城镇化发展的金融体系;改善金融机构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构建中央与地方分层有序的金融管理体系;完善金融宏观审慎监管制度框架,提升金融监管协调的有效性。
唯学相关推荐:
货币量化宽松下的中国金融战略走向
伦敦第三个金融商务中心将由中国地产商打造
金融行业进入“营改增”仍需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