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多种迹象表明,热钱撤离、外汇占款骤降、市场资金异常紧缺等带来的金融风险苗头已经显露。上周五财政部计划发行150亿元记账式国债,但招标结束后实际发行仅为95.3亿元,54.7亿元被流标。在国债一级市场财大气粗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竟然拿不出资金认购国债,虽然过去也曾经发生过,但是在近年来还是罕见的。这再次折射出目前笼子以内金融机构之间的“钱荒”不仅没有缓解,而且越来越严重了。
金融风险
而实际上,这已经是政府背景的债券在不到10天以内第二次流标了。本月6日,上海隔夜同业拆借利率大涨231.2个基点至8.294%,作为资金面骤紧加剧的“牺牲品”,中国农业发展银行6日招标的200亿元6月期金融债惨遭“滑铁卢”,最终仅获得115.1亿元的认购,投标倍数为0.576倍,出现罕见流标。
据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金融机构外汇占款新增669亿元,创6个月来新低。大大低于1000亿元的市场预期。
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信贷操作应该是压缩贷款、回收流动性,以保持足够的资金头寸应对突发的支付风险,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大肆扩张贷款。四大行6月上旬信贷竟然井喷,6月1日至9日,工农中建四大行贷款发放量总计2170亿元,已超过四大行5月份整体信贷投放量,也远超四大行去年6月份整体信贷投放量。这怎能有钱在一级市场购买国债呢?近期上海银行间市场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一直保持在高位,说明银行间资金面持续紧张。
种种迹象表明,热钱撤离、外汇占款骤降、市场资金异常紧缺等带来的金融风险苗头已经显露。
唯学相关推荐:
货币量化宽松下的中国金融战略走向
伦敦第三个金融商务中心将由中国地产商打造
金融行业进入“营改增”仍需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