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9年,央行行长周小川就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与地方融资的关系曾专门撰文指出,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区域信用状况,内部都建立了针对性的区域信用评级体系,并以此决定本行的资金跨区域流动。而地方政府对金融机构的主要诉求,就是希望支配银行的信贷投放规模和方向。但是也有专家表示地方政府投资上项目的冲动很强烈,这不但可能导致聚集的风险过大,而且对当地金融生态环境也将产生重大影响。
据了解,以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为首的中国社科院团队,很早就针对地方金融生态问题的展开了研究。数年前,这一团队还公布了《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下称《金融生态评价》)的研究成果。
《金融生态评价》报告认为,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方式控制土地、矿产等要素的价格,并控制着税收、收费、准入等对经济和金融活动有着绝对影响力的多种要素。掌握着这样一些被银行视为最值得信赖的抵押物,事实上使得地方政府更多地掌握了对金融资源的配置权。截至2012年末,全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已高达9.3万亿元。在某种程度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就充当了地方政府猎取金融资源的代理人角色。
《金融生态评价》称,在地方政府主导的资源配置模式下,即便银行能够从微观治理层面将来自政府的直接干预挡在门外,但是迫于经营的压力,它们最终还是挣脱不出现行体制框架的束缚。
《金融生态评价》还不无忧虑地指出,我们看到这样一条清晰的逻辑:土地控制(资源配置权)→吸引金融资源→资金投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区域重复建设、产业同构、投资过热→宏观调控→产能过剩→银行坏账→金融风险累积。
中国社科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认为,中国金融体系的最大脆弱性来自于政府配置资源权力过大所导致的严重的道德风险和大量的或有债务。而央行行长周小川也称,有必要对地方政府的融资项目进行金融生态评价,这有助于引导下一轮经济活动朝着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的、合法守规的、诚实守信的、减少违约的方向发展。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完善地方金融生态环境,一方面,从金融机构自身来讲,应推进利率市场化、存款保险制度,使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这是好的金融生态的前提;另一方面,应推进改革,解决地方政府存在的政企不分、政府公司化等问题。
唯学相关推荐:
货币量化宽松下的中国金融战略走向
伦敦第三个金融商务中心将由中国地产商打造
金融行业进入“营改增”仍需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