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发展及其迅猛,其与传统金融业务的重合越来越多,也使得两者之间的博弈日益深化,引发监管层的高度重视。近期围绕着互联网金融机构新推出的支付方式遭遇到密集监管的情况,有批评认为监管部门有保护银行等传统金融利益方、打击创新之嫌,而监管方则强调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
3月12日,支付宝和微信宣布将联合中信银行推出虚拟信用卡,虚拟信用卡除了在线上消费外,还可以在线下特约商户通过二维码支付消费。但第二天,央行就紧急发文暂停了虚拟信用卡和二维码支付业务。随后市场又传出央行已向第三方支付机构下发《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拟规定个人支付账户转账单笔金额不得超过1000元,同一客户所有支付账户转账年累计金额不得超过1万元。
虽然上述征求意见稿尚未正式出台,但近期工、农、中、建等大行已陆续下调了其用户通过支付宝快捷支付网上消费及购买余额宝的额度。其中,建行、工行的额度由原先的单笔5万下调为5000;中行、农行则将额度从原先的单笔5万降为单笔1万。就在上周末,央行又勒令8家第三方支付机构4月1日起停止收单,原因是部分收单机构存在未落实特约商户实名制、交易监测不到位、风险事件处置不力等问题。
对于监管层面频频出招限制互联网金融新支付方式,有批评认为监管部门有保护银行等传统金融利益方、打击创新之嫌,而监管方则强调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据一名接近央行的知情人士称,以此次被暂停的二维码支付为例,二维码实际上对应的是一个网址,用户通过这个网址完成支付,但没人能保证商户提供的二维码上不暗藏病毒或木马。该人士表示,央行的一系列监管政策主要是基于安全和反洗钱的考虑:一方面,虚拟信用卡和二维码支付仍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机构是弱实名账户,无法做到银行那样完全实名制账户,这可能会对反洗钱造成障碍。
如需获得更多金融类相关资讯,如小微金融、地产金融、互联网金融等,敬请密切关注唯学网金融培训频道,小编会在第一时间作出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