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学网小编提醒:了解证券从业资格考试的知识点是考生必要的功课,想考好本考试就必须下功夫去学习。如果因为自己时间不足,处于工作状态,考生要提前复习备考参加一年中哪次考试要有自己的明确目标和方向。本文是关于证券从业资格考试发展和如何产生的各种知识点的回顾,希望本讲义能够帮助同学们省却更多复习的麻烦。
第三节 证券市场的产生与发展
一、证券市场的产生
(一)证券市场的形成得益于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证券市场的形成得益于股份制的发展
(三)证券市场的形成得益于信用制度的发展
二、证券市场的发展阶段 纵观证券市场的发展历史,其进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
(二)初步发展阶段
(三)停滞阶段 1929—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四)恢复阶段
(五)加速发展阶段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证券市场出现了高度繁荣的局面。
三、证券市场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高新技术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地区)的证券市场发生了一系列深刻而重要的变化。在有效推进金融自由化、加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国际金融竞争加剧以及随之而来的金融风险凸现的过程中,各国(地区)证券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显示出全球化的趋势。这些全球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证券市场一体化
(二)投资者法人化
(三)金融创新深化
(四)金融机构混业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的国际金融市场竞争愈演愈烈,重组购并此起彼伏,并表现为大型跨国金融集团的出现。
(五)交易所公司化
(六)证券市场网络化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手段越来越先进。
(七)金融风险复杂化
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交易的快速发展,各国(地区)金融相关度进一步提高,竞争的加剧、汇率的波动、国际短期资本的流动以及经济发展战略的失误都可能直接引发一国(地区)甚至多国(地区)发生金融危机,而一国(地区)的金融风险可能立即在周边国家(地区)传递甚至影响国际金融市场正常运行。
(八)金融监管合作化
频繁发生的金融风险给各国(地区)以深刻的教训,为此各国(地区)更加注重健全金融体系,推行金融改革;加强和改善金融监管,建立和完善保护投资者权益和信心的制度;完善宏观经济管理,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鉴于金融危机的国际传递趋势,各国更注重加强国际金融合作和协调,运用国际资源提升防范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
四、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史简述
(一)旧中国的证券市场
证券在我国属于“舶来品”,最早出现的股票是外商股票,最早出现的证券交易机构也是由外商开办的“上海股份公所”和“上海众业公所”。上市证券主要是外国公司股票和债券。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清政府洋务派在我国兴办工业,随着这些股份制企业的兴起,中国自己的股票、公司债券和证券市场便应运而生了。1872年设立的轮船招商局是我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1914年北洋政府颁布的《证券交易所法》推动了证券交易所的建立。1917年北洋政府批准上海证券交易所开设证券经营业务。1918年夏天成立的北平证券交易所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1920年7月,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得到批准成立,是当时规模最大的证券交易所。此后,在全国各地,相继出现了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青岛市物品证券交易所、天津市企业交易所等,逐渐形成了旧中国的证券市场。
(二)新中国的证券市场
新中国的证券市场又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1.建国初期的证券市场
经济体制改革前的证券市场主要围绕两条线索来展开:
一是解放初期鉴于证券市场仍有一定的存在基础,先后在接收官僚资本的基础上,于1949年6月1日成立了天津证券交易所,1950年2月1日成立了北京证券交易所。其中,天津交易所的经纪人有39家,总计资本845万元;北京证券交易所经审查合格的法人经纪人有5家,个人经纪人有17家。而且为我们今天证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要发展我国的证券市场必须首先发展商品经济、股份制和信用制度。
二是鉴于经济建设的需要,利用国债市场筹措了一定数量的财政资金。此间利用国债市场筹措资金又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0-1958年,发行了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和国家建设公债;第二阶段是1959—1978年,全国性的公债停止发行,但允许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必要的时候发行地方建设公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