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唯学网 » 专题 » 高中 » 试题

北京市崇文区年度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来源:唯学网•教育培训(www.vixue.com)  【唯学网 • 中国教育电子商务平台】 加入收藏

唯学网小编应广大高中生同学们的需求,特此整理了北京市崇文区年度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以供高中朋友们查阅。在答题时能找出重点和难点,总结归纳,可根据北京市崇文区年度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制定学习计划,提早进入高考复习备考,具体试题内容如下:

一、本大题共5 小题,每小题2 分,共10 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囊括完璧归赵埋怨(mái) 繁文缛节(rù)

B.国粹阴谋诡计自诩(xǔ) 刎颈之交(wěn)

C.杵逆礼上往来剔除(tì) 退避三舍(shè)

D.赦免毋庸质疑贻误(dài) 归根结蒂(dì)

2.在下列各句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这件事情盘根错节,个中_______________绝非三言两语说得清。

②郑州是京广、陇海两条铁路的__________________点。

③人们在异国他乡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放弃自己原有的文明,__________________首先放弃也最难放弃的就是母语。

A.委屈交汇必须B.委曲交会必须

C.委曲交汇必需D.委屈交会必需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张先生有关市场经济的长篇大论,乍听起来很有新意,但仔细分析一下,很多观点都似曾相识,实际上都是拾人牙慧。

B.初春的校园,篝火晚会上,大家陶醉在这春意阑珊的氛围中,有的在唱着,有的在跳着,有的在谈笑着……欢乐围绕在每个人的身边。

C.只见演员手中的折扇飞快闪动,一张张生动传神的戏剧脸谱稍纵即逝,川剧的变脸绝技赢得了观众的一片喝彩。

D.企业为社会提供的是产品,产品的品质与人民身心健康休戚相关,所以企业要通过产品传递自身的社会责任。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芦笋片事件”再一次提醒我们:物价部门能不能把监管质量提高起来,关系到整个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能不能如期顺利地推进。

B.最近政府出台房地产新政,有效地遏制了房价的过快增长,当然有一些条款有待在实施过程中,再进一步反省、修改、完善、磋商。

C.以往曼谷的主要街道都被车子挤得水泄不通,如今这些街道没了繁忙的景象,只看到军队在同红衫军玩“猫捉老鼠”的游戏。

D.上海世博会德国馆以“和谐都市”为主题,其创新理念和馆内有趣的互动项目使之成为世博园最受欢迎的展馆之一。

5.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柳永、李清照等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等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汉书》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作者是东汉的班固。

C.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被称为“四大悲剧”的《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代表着他戏剧艺术的顶峰。

D.关汉卿是金末元初人,元杂剧的奠基人,有人将之与郑光祖、马致远、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窦娥冤》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二、本大题共4 小题,共9 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 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雠,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雠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雠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及智伯伐赵襄子伐:大败B.卒释去之卒:最终

C.豫让又漆身为厉厉:癞疮D.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数:责备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赵襄子如厕时一眼就看出了那个修整厕所的刑人是豫让,之所以放了他,因为赵襄子认为他是义士,是天下的贤人。

B.豫让告诉他的朋友,他宁愿毁容为智伯报仇也不愿委身赵襄子,是要使天下后世的那些怀着异心侍奉国君的臣子感到惭愧。

C.赵襄子赞赏豫让的侠义,同意了他剑击自己衣服的要求,于是豫让拔剑跳起来三次击刺赵襄子的衣服,而后自杀。

D.豫让本是市井游侠,因为感人知遇之恩,才愿意赴死不辞。在他的眼中,一旦事一君,将追随到死,不能有二心,不能不忠。

9.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本大题共3 小题,共21 分。

10.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4 分)

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11.读《永遇乐①》(词作者:李清照),完成①②题。(12 分)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②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③,簇带争济楚④。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注:①本篇是词人晚年流寓南宋都城临安期间所作。

②次第:当时口语,很快的意思。

③铺翠冠儿,捻金雪柳:是指当时妇女的帽子与头饰。

④济楚:当时口语,漂亮的意思。

①词人在下片中说道“怕见夜间出去”,本已无心游赏,结语又说“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你如何理解词人的这种矛盾心理。(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李清照的这首词之所以能做到不言哀而哀伤之情溢于言表,就是因为她在描绘景象抒发感情时,善于运用种种对比。请结合这首词的内容,赏析对比手法及其表达效果。(160 字左右)(10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在横线上填写作品的原文。(5 分)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②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③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④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_______。(苏轼《定风波》)

⑤想当年,金戈铁马,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四、本大题共3 小题。共8 分。阅读《苏轼词的豪放风格》。完成13—15 题。

豪放词在苏轼的三百多首词中所占的比例不大,以“豪放”二字概括苏轼整个词风的确有以偏概全的毛病。但不能不承认,正是这些为数不多的词显示了新的方向,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倘若着眼于词风的创新,说苏轼是豪放派词人也无可厚非。苏轼的豪放词首推《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虽然用了许多篇幅去写赤壁的景色和周瑜的气概,但主旨并不在于追述赤壁之战的历史,而是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情。赤壁是周瑜当年建立功勋的地方,又是东吴的故土。词人想象周瑜神游故国和自己相遇。将会笑我事业未就华发早生。词中所写的千古风流,一时豪杰,以及小乔初嫁的周瑜,原来都处于陪衬的地位,都是用来衬托自己的。这首词由赤壁大江的雄伟景色引出,以不羁之才情纵论千古,抚今追昔,其容量之大、感慨之深、襟怀之广、气势之豪,是在此以前的词作不可比拟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豪放词的另一首代表作。苏轼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着那明月,他的心犹如长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地飞翔着。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受不了那琼楼玉宇的寒冷,觉得还是留在人间好。人间虽有悲欢离合,月亮不是也有阴晴圆缺吗?只要亲人健在,即使远隔千里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词的末尾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上句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下句是要打通时间的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它的意境阔大,风格豪放,情怀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行云流水般的语言,使它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苏轼还有些词表现了鄙视名利、超脱世俗的态度,豪放中又见旷达。如《满庭芳》(蜗角虚名)以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看待世上的纷争,颇有代表性。而《临江仙·夜归临皋》则是这种人生态度的更形象化的表现: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连人的身体都是天地赋予的,名利更是身外之物,不值得为它奔忙了,只有大自然才是最好的归宿。如果采取这种态度,那么对一切风浪挫折都可等闲视之。苏轼豪放词的革新意义可以做如下的概括:苏轼之前的词大多是向内心的幽微之处搜索,狭深委曲;而苏轼的词是向外部的广阔世界驰骋,恢宏阔大。他的词表现出一种超越时空的强烈要求,古往今来,天上人间,笔墨没有一点拘束。于是,词在他的手中得到了解放。

(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删改)

1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 分)

A.苏轼的豪放词显示了新的方向,着眼于词风的创新,对后世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B.《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着重描写了周瑜的英雄气概,自己处于陪衬的地位,突出周瑜的不羁之才。

C.苏轼的个别词作中有着对人生意义的探讨,很有理趣,耐人寻味。

D.苏轼的词表现出超越时空的强烈要求,笔墨没有拘束,词在他手中得到了解放。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作者认为用“豪放”二字概括苏轼的整个词风有以偏概全的毛病,所以并不赞成。

B.将雄伟的景色引入词作中是苏轼词的共同特点,借以增强豪放的气势。

C.苏轼的豪放词都表现出鄙视名利、超脱世俗的态度,豪放中又见旷达。

D.作者认为苏轼将词从内心探索转变成向外部世界驰骋,这是其词作的革新意义所在。

15.本文介绍了苏轼豪放词的风格特点,使我们对豪放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试用本文所谈到的一种特点,结合你所熟知的一首词作来谈谈对豪放词风格的理解。(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五、本大题共3 小题,共12 分。阅读《髻》(作者:琦君),完成16—18 题。

(1)乡下人的规矩,平常日子可不能洗头。母亲年轻的时候,一把青丝梳一条又粗又长的辫子,白天盘成了一个螺丝似的尖髻儿,高高地翘起在后脑。每年的七月初七,母亲才痛痛快快地洗一次头。

(2)母亲乌油油的柔发像一匹缎子似的垂在肩头,微风吹来,一绺绺的短发不时拂着她白嫩的面颊。她眯起眼睛,用手背拢一下,一会儿又飘过来了。她是近视眼,眯缝眼儿的时候格外的俏丽。我心里在想,如果爸爸在家,看见妈妈这一头乌亮的好发,一定会上街买一对亮晶晶的水钻发夹给她。

(3)父亲不久回来了,没有买水钻发夹,却带回一位姨娘。她的皮肤好细好白,一头如云的柔鬓比母亲的还要乌,还要亮。两鬓像蝉翼似的遮住一半耳朵,梳向后面,挽一个大大的横爱司髻,像一只大蝙蝠扑盖着她后半个头。

(4)我们全家搬到杭州以后,母亲不必忙厨房,而且许多时候,父亲要她出来招呼客人,她那尖尖的螺丝髻儿实在不像样,所以父亲一定要她改梳一个式样。母亲就请她的朋友张伯母给她梳了个鲍鱼头。在当时,鲍鱼头是老太太梳的,母亲才过三十岁,却要打扮成老太太,姨娘看了只是抿嘴儿笑,父亲就直皱眉头。

(5)姨娘洗头从不拣七月初七。一个月里都洗好多次头。洗完后,姨娘抹上三花牌发油,香风四溢,然后坐正身子,对着镜子盘上一个油光闪亮的横爱司髻,我站在边上都看呆了。父亲坐在紫檀木棍床上,端着水烟筒噗噗地抽着,不时偏过头来看她,眼神里全是笑。姨娘递给我一瓶三花牌发油,叫我拿给母亲,母亲却把它高高搁在橱背上,说:“这种新式的头油,我闻了就泛胃。”

(6)母亲不能常常麻烦张伯母,自己梳出来的鲍鱼头紧绷绷的,跟原先的螺丝髻相差有限,别说父亲,连我看了都不顺眼。那时姨娘已请了个包梳头刘嫂。她每天给姨娘梳各式各样的头,什么凤凰髻、羽

扇髻、同心髻、燕尾髻,衬托着姨娘细洁的肌肤,袅袅婷婷的水蛇腰儿,越发引得父亲笑眯了眼。刘嫂劝母亲说:“大太太,你也梳个时髦点的式样嘛。”母亲摇摇头,撅起厚嘴唇走了。不久母亲也由人介绍了一个包梳头陈嫂。有时刘嫂与陈嫂一起来了,母亲和姨娘就在廊前背对着背同时梳头。只听姨娘和刘嫂有说有笑,这边母亲只是闭目养神。陈嫂越梳越没劲儿,不久就辞工不来了。

(7)从那以后,我就垫着矮凳替母亲梳头,梳那最简单的鲍鱼头。我点起脚尖,从镜子里望着母亲。她的脸容已不像在乡下厨房里忙来忙去时那么丰润亮丽了,她的眼睛停在镜子里,望着自己出神,不再是眯缝眼儿的笑了。我手中捏着母亲的头发,一绺绺地梳理,可是我已懂得,一把小小黄杨木梳,再也理不清母亲心中的愁绪。因为在走廊的那一边,不时飘来父亲和姨娘琅琅的笑语声。

(8)我长大出外读书,寒暑假回家,偶然给母亲梳头,头发捏在手心,总觉得愈来愈少。想起幼年时,每年七月初七看母亲乌亮的柔发飘在两肩,她脸上快乐的神情,心里不禁一阵阵酸楚。在上海求学时,母亲来信说她患了风湿病,手膀抬不起来,连最简单的螺丝髻儿都盘不成样,只好把稀稀疏疏的几根短发剪去了。

(9)不久,姨娘因事来上海,带来母亲的照片。三年不见,母亲已白发如银。我呆呆地凝视着照片,满腔心事,却无法向眼前的姨娘倾诉。她似乎很体谅我思母之情,絮絮叨叨地和我谈着母亲的近况。我低头默默地听着,想想她就是使我母亲一生郁郁不乐的人,可是我已经一点都不恨她了。因为自从父亲去世以后,母亲和姨娘反而成了患难相依的伴侣,母亲早已不恨她了。我再仔细看看她,她穿着灰布棉袍,鬓边戴着一朵白花,颈后垂着的再不是当年多彩多姿的凤凰髻或同心髻,而是一条简简单单的香蕉卷,她脸上脂粉不施,显得十分哀戚,我对她不禁起了无限怜悯。因为她不像我母亲是个自甘淡泊的女性,她随着父亲享受了近二十多年的富贵荣华,一朝失去了依傍,她的空虚落寞之感,将更甚于我母亲吧。

(10)来台湾以后,姨娘已成了我唯一的亲人,我们住在一起有好几年。在日式房屋的长廊里,我看她坐在玻璃窗边梳头,她不时用拳头捶着肩膀说:“手酸得很,真是老了。”老了,她也老了。当年如云的青丝,如今也渐渐落去,只剩了一小把,且已夹有丝丝白发。想起在杭州时,她和母亲背对着背梳头,彼此不交一语的仇视日子,转眼都成过去。

(11)我怔怔地望着她,想起她美丽的横爱司髻,我说:“让我来替你梳个新的式样吧。”她愀然一笑说:“我还要那样时髦干什么,那是你们年轻人的事了。”

(12)我能长久年轻吗?她说这话,一转眼又是十多年了。我也早已不年轻了。对于人世的爱、憎、贪、痴,已木然无动于衷。母亲去我日远,姨娘的骨灰也已寄存在寂寞的寺院中。这个世界,究竟有什么是永久的,又有什么是值得认真的呢?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作者从年幼时的记忆写起,将几十年的沧桑凝聚在两个女人的发髻的变迁中,看似随意道来,其实独具匠心,字里行间蕴藉着深沉的人生感思。

B.文章笔调清丽婉约,作者于平和的文字中,传达至情至性,散发着幽幽的怆痛,给人一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美感。

C.第5 段写姨娘送给母亲一瓶三花牌发油,在母亲看来,这是姨娘不怀好意的施舍,所以将之束之高阁,弃而不用。

D.“我”离家求学,母亲和姨娘才得以由敌对关系转变为患难相依的伴侣,而“我”与姨娘的心结也随之解开了。E.本文人物的神态描写细致传神,凸显了母亲和姨娘的性格差异,姨娘的新潮和母亲的守旧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同时也表现了母亲的善良、宽厚、隐忍。

17.作者以“髻”为题,并以此为视角回忆了母亲与姨娘两人的人生历程。“髻”在文中象征了什么?(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作者文末写道:“这个世界,究竟有什么是永久的,又有什么是值得认真的呢?”联系本文,简析作者

抒发了怎样的人生感悟?(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本大题共1 小题,共40 分。

19.请以“娱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②不得少于800 字。

【试题答案】

北京市崇文区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本大题共5 小题,每小题2 分,共10 分)

1.B 2.B 3.A 4.B 5.C

二、(本大题共4 小题,共9 分。前三道小题每小题2 分,第9 小题3 分)

6.A 7.D 8.B

9.答案: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们都把我当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当作国士看待,所以我就像国士那样报答他。

评分:共3 分。基本意思对给1 分,“事”“众人”“遇”译对给1 分,语句通顺给1 分。

三、(本大题共3 小题,共21 分)

10.答案: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评分:共4 分。必断共8 处,答对2 处,得1 分。每错答两处扣1 分,扣完得分为止。

译文:阮光禄在剡县,曾经有一辆漂亮的车子,来借的没有不借给的。有个人要葬他的母亲,心里想借却

不敢开口。阮光禄叹一口气说:“我有了车子却使人不敢来借,还要它干什么?”就把车子烧掉了。

11.答案:①作者一方面担心面对元宵胜景会触动自己昔盛今衰的感慨,所以不愿出去,以免加深自己的痛苦。另一方面却又怀念昔日的欢乐,又想通过“听人笑语”来重温旧梦,给沉重的心灵一点安慰。(“怕触动感慨”1 分,“怀念欢乐,想重温旧梦”1 分)

评分:共2 分。意思对即可。

要点:②“指出对比的方面(今昔心境对比、人我乐哀对比、今昔外表对比)”2 分,答出两点即可,今昔心境对比和今昔外表对比可合在一起答;“结合相应词句准确分析”4 分;“指出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2 分;

“语句通顺”1 分,“表达有条理”1 分。

示例:这首词从三个方面展开对比。一是今昔心境的对比:词人当年在开封时,“闺门多暇”“簇带争济楚”,

盛装打扮,心境悠闲欢乐;如今流寓临安,心境落寞,从“谢他酒朋诗侣”句看出她谢绝了朋友的邀请,从“怕见夜间出去”句了解到她甚至不愿出去观赏元宵胜景。二是人我心境的对比:在元宵佳节,他人“香车宝马”呼朋唤友,“笑语”共赏元宵,热闹欢乐;而自己却谢绝邀请,独自一人在“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心境孤单凄凉。三是今昔外表对比:青春时期的词人年轻貌美,“簇带争济楚”,盛装打扮;暮年时期却“风鬟霜鬓”,憔悴不堪,令人何等伤感。种种对比的运用,更好地抒发了作者昔盛今衰之感和国破家亡、饱经忧患之后的孤寂悲凉之情。

12.答案:①不尽长江滚滚来

②唯见江心秋月白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一蓑烟雨任平生

⑤气吞万里如虎

评分:共5 分。每空1 分,句中有错该空不得分。

四、(本大题共3 小题,共8 分)

13.答案:B 评分:2 分

14.答案:D 评分:2 分

15.评分:共4 分。选出一首豪放词(1 分),点明豪放词的一种风格特点(1 分),结合诗句加以分析(2 分)。

五、(本大题共3 小题,共12 分)

16.答案:C D 评分:共4 分。答对一项得2 分。答案超过两项本题不得分。

17.要点:女子青春美丽的象征;母亲与姨娘之间的心结。

评分:共4 分。共两个要点,每个要点2 分,意思对即可。

18. 要点:风光得意、失落委屈只不过是过眼云烟;人间的爱恨终将随时光消逝,用温柔敦厚的心,包容、化解生命中的一切爱恨贪痴。

评分:共4 分。共两个要点,每个要点2 分,意思对即可。

六、(本大题共1 小题,共40 分)

19. (40 分)类别评分标准评分说明

一类卷

(40—34 分)

紧扣题意、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语言流畅、表达得体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以37 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符合一类卷的基本要求,又有创意、有文采的文章即可得37 分以上。

二类卷

(33—28 分)

符合题意、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语言通顺、表达大致得体

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以30 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符合二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文章可得30 分以上。

三类卷

(27—24 分)

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有一定内容、但不够充实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病句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以25 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内容单薄、语病较多的文章只能在25 分以下。

四类卷

(23 分以下)

偏离题意或立意不当

中心不明确、内容空洞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

说明:每3 个错别字扣1 分,重复的不计,最多扣3 分;不足字数,每少50 个字扣1 分。没写题目扣2分;题目不恰当扣1 分。

附:文言文翻译

豫让,是晋国人,以前曾经侍奉范氏和中行氏两家大臣,没什么名声。他离开那里去侍奉智伯,智伯特别地尊重宠幸他。等到智伯攻打赵襄子时,赵襄子和韩、魏合谋灭了智伯;消灭智伯以后,三家分割了他的国土。赵襄子最恨智伯,就把他的头盖骨漆成饮具。豫让潜逃到山中,说:“唉呀!好男儿可以为了解自己的人去死,好女子应该为爱慕自己的人梳妆打扮。现在智伯是我的知己,我一定替他报仇而献出生命,用以报答智伯,那么,我就是死了,魂魄也没有什么可惭愧的了。”于是更名改姓,伪装成受过刑的人,进入赵襄子宫中修整厕所,身上藏着匕首,想要用它刺杀赵襄子。赵襄子到厕所去,心一悸动,拘问修整厕所的刑人,才知道是豫让,衣服里面还别着利刃,豫让说:“我要替智伯报仇!’,侍卫要杀掉他。襄子说:“他是义士,我谨慎小心地回避他就是了。况且智伯死后没有继承人,而他的家臣想替他报仇,这是天下的贤人啊。”最后还是把他放走了。过了不久,豫让又把漆涂在身上,使肌肤肿烂,像得了癞疮,吞炭使声音变得嘶哑,使自己的形体相貌不可辨认,沿街讨饭。就连他的妻子也不认识他了。路上遇见他的朋友,辨认出来,说:“你不是豫让吗?”回答说:“是我。”朋友为他流着眼泪说:“凭着您的才能,委身侍奉赵襄子,襄子一定会亲近宠爱您。亲近宠爱您,您再干您所想干的事,难道不是很容易的吗?何苦自己摧残身体,丑化形貌,想要用这样的办法达到向赵襄子报仇的目的,不是更困难吗?”豫让说:“托身侍奉人家以后,又要杀掉他,这是怀着异心侍奉他的君主啊。我知道选择这样的做法是非常困难的,可是我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做法,就是要使天下后世的那些怀着异心侍奉国君的臣子感到惭愧!”豫让说完就走了,不久,襄子正赶上外出,豫让潜藏在他必定经过的桥下。襄子来到桥上,马受惊,襄子说:“这一定是豫让。”派人去查问,果然是豫让。于是襄子就列举罪过指责他说:“您不是曾经侍奉过范氏、中行氏吗?智伯把他们都消灭了,而您不替他们报仇,反而托身为智伯的家臣。智伯已经死了,您为什么单单如此急切地替他报仇呢?”豫让说:“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们都把我当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当作国士看待,所以我就像国士那样报答他。”襄子喟然长叹,流着泪说:“唉呀,豫让先生!您为智伯报仇,已算成名了;而我宽恕你,也足够了。您该自己作个打算,我不能再放过您了!”命令士兵团团围住他。豫让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埋没别人的美名,而忠臣有为美名去死的道理。以前您宽恕了我,普天下没有谁不称道您的贤明。今天的事,我本当受死罪,但我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刺它几下,这样也就达到我报仇的意愿了,那么,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恨了。我不敢指望您答应我的要求,我还是冒昧地说出我的心意!”于是襄子非常赞赏他的侠义,就派人拿着自己的衣裳给豫让。豫让拔出宝剑多次跳起来击刺它,说:“我可以报答智伯于九泉之下了!”于是以剑自杀。自杀那天,赵国有志之士听到这个消息,都为他哭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__

唯学网教育电子平台还为广大高中生提供各个省市的高中招生计划,有关更多高中资讯、高中升学指导、家庭教育、生活常识等内容,请点击唯学网高中专题页,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0% (0)
0% (10)
已有条评论
新闻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