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对学习材料的分解
对外汉语教师在备课,分析教学任务时,除了对教材有通盘的了解,还要对每一课具体的学习材料进行仔细的分解,以明确和决定本篇课文的教学要求。
1.学习材料的结构。包括整个教材的体例和本篇课文的构成。本篇课文的构成,是教师在执教一篇课文前对学习材料所作的具体分析。这种分析,主要看:
① 生词在课文中出现的情况(哪个义项,何种词性)和复现率
② 语言点在课文中的体现和落实情况(是个例还是展示比较充分)
③ 注释部分的内容——文化的、习俗的、句型的、科技的、经济的等等
④ 词语例释所作的词语辨析情况(是同义的、反义的还是有一个词素相同的;是本课中出现的还是扩展出去的等等)
⑤ 练习落实课文、生词、语言点、功能点的情况(形式、复现率、题量等)
2.学习材料的重点
确定学习材料重点的准则是:
① 既是课文所安排的语言点,又是学习者以前没接触过的新内容
② 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语
③ 学习者不易辨别而又常用的同义词或有一个词素相同的词语
④ 某一种表达功能常用的句式或句子
⑤ 课文所表达的有关中国文化习俗或价值观念的内容
这五个准则供教师确定教学重点时参考,但并不是五个方面都要齐备,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或两个方面。
3.学习材料的难点
确定学习材料难点的准则是:
① 妨碍和影响理解课文内容的文化知识
② 妨碍和影响理解课文内容的疑难句子
③ 语言点中极易受母语干扰的部分
④ 学习者说话和写作中经常性出错活着故意回避的部分(主要是词语和句式)
⑤ 是汉语所特有的、又有难转化为技能的部分(如“把”字句等)
(五)提高教材可懂度
这一环节做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提高教材可懂度的技术一般有:
1. 分段和归纳。
一篇较长的课文,经过分段并归纳段落大意,最后总结出全篇的中心思想,学习者差不多就能把握和理解全文的基本内容。
2.难词难句的解释。
对于难词,可以采用直观法、讲成语故事、早例句、利用课文情景来体会等方法揭示词语的内涵,说明词语的用法;对于难句,可以采用语法层次分析、理清其中的意义关系、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去揭示句子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深层意思。
3.语法规则的距离。
语法是课文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放在生词表之后专门设栏进行介绍和阐述。其内容有语法规则的定义、例句和需要注意的地方等。
① 问题设计
带着问题学,是教学中最常用而效果较佳的一种方式。所设计的问题,可以是引导性,可以启发性的,可以思考性的,也可以是系列性的。
② 练习设计和补充
练习是巩固和消化知识内容的必不可少的途径。通过练习,传达编者的意图,体现教材的重点,复现知识内容,训练技能技巧。总结起来可分三大类:第一是理解类;第二是消化类;第三是应用类。
③ 利用图表和心理图式
图表示教具属于外界刺激,它的作用是把文字性的东西形象化的展现,然后反过来从形象的线索去理解文字,这样就提高了教材的可懂度。心理图示实际上是存在于学习者头脑的一种认知结构,是由不断实践而积累起来的具有等级层次的经验系统。
④ 情景的设计的营造
语言的细心传递和交际一般总在一定的情景(包括语境)下展开的。语言展示情景,情景又促进对语言的理解。某种情景(环境)下的外语学习,或所学习的外语材料包含着一定的情景,则学习者容易
理解和极易。这是因为在学习者的头脑中同时进行着语义和情节双重编码的缘故。
四.精读课的教学方法
1. 读。读是精读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可分朗读和默读两大类
① 朗读。朗读是出声音的读,包括听读、领读、跟读、齐读、轮流读、分角色读等;
② 默读。默读是不出声音的读,包括视读、跳读、扫读等;
③ 切分。无论是朗读还是默读,都有个句子和词语的切分问题。切分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句子和词语意义的理解
2. 问。问是精读课最基本的教学方式。他以提问题的方式引导学习者去钻研和理解课文的句子、层次和篇章的意义。它可以吸引和转移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与某个内容,使教学按既定的方案顺利实施。问,依据内容、功能、目的、作用等不同标准分为提示问、关联问、连环问、随机问等类型;
① 提示问。提示问是就课文的情节和内容的线索提示学习者思考或讨论的一种提问方式;
② 关联问。关联问是就相关语言只是的相关文化只是进行提问的一种方式;
③ 连环问。连环问是预先设计好一系列相互有联系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地问,随着这些问题的一一解答和揭晓,新知识的新内容的面目就愈加分明;
④ 随即问。随即问是随着教学的开展,教师觉得某个问题又提出来的必要而临时发问的一种方法。
3. 听。听是辨别语音、培养语感的一种教学方式,有听读和听辩两类;
① 听读。听读是边听语音边看文字的结合,学习者听觉、视觉并用,多通道地接收语言信息,在头脑中的存留时间长,印象深,因而是精读课中阅读课文时最常用的教学方式。
② 听辩。听辩是当庭语音不看文字的一种方法。
4.说。说是检测学习者对课文理解程度的一种反馈方式,有问答的和复述两类;
① 问答。问答是学习者想教师提问、请教或回答教师所提问题的教学方式;
② 复述。复述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不看课文而能把有关课文的情节和内容回忆、叙述出来的一种方式。可分为
1)叙述性复述,是就故事情节的某一部分或群全部加以叙述,俗称讲故事;
2)描写性复述,是级故事中的场景或任务的外貌、内心活动等运用形容性和描绘性词语来进行复述;
3)概括性复述,是说出全文梗概或大意的一种复述方式;
4)创造性复述,是允许脱离或违背课文的情节和内容自行加工改编的一种复述方式。
5.思。思是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习者思考,并拟就答题腹稿的一种教学方式,一般与“问”结合使用;
6.写。写是训练书面表达的一种教学方式,有写字、写词语、写句子、写作文等几类;
① 写字。写字是书面表达的基础,尤其是汉字,笔画繁多,一字一个样,且还有笔顺问题,因此除了布置课外的写字练习外,课内也应是而当安排写字练字,主要让学习者认清字形结构和了解笔顺规则;
② 写词语。写词语是熟悉新词语的一种有效方法,主要是写同义词和反义词,写词语的搭配和扩展,填写量词等;
③ 写句子。写句子是遣词造句的常用的方法;
④ 写作文。写作文是联系课文的内容或模仿课文的写法而进行成段成篇的书面表达练习,俗称小作文,这事精读课教学的延续。
7.讨论。讨论是一种群体互动,集“问”“听”“说”“思”于一体的教学方式。常用的有分析性讨论、归纳性讨论、争辩性讨论和交流性讨论等几类。
① 分析性讨论是就某个问题的成因和条件,或者事情的发证和变化,或者事理的结论和情节的结果等展开全班讨论;
② 归纳性讨论一般用于归结段落大意和全文中心思想;
③ 争辩性讨论是就某个问题的不容看法进行争论和辩驳,有点像正方和反方的诘难和辩论;
④ 交流性讨论是就课文的情节诶和内容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
想要得到更多对外汉语水平考试试题资料吗?想要第一时间了解对外汉语水平考试相关资讯吗?来唯学网吧,唯学网语言培训栏目汉语培训频道小编会第一时间为大家更新跟进最新内容,敬请大家关注。如有任何疑问也可在线留言,小编会为您在第一时间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