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根据文章可以知道食盐在什么地方被当作盖房的材料?
A.中国各地
B.柴达木盆地
C.产盐的地方
D.内蒙古自治区
62.柴达木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盐世界”是因为:
A.它到处都有盐
B.它的土壤里有盐
C.它的湖水里有盐
D.它的河水里有盐
63.用盐块盖的房子为什么不会被雨水浇化?
A.盐块像砖
B.盐块比花岗石还结实
C.当地降雨稀少,蒸发量大
D.盐房四壁刷了一层石灰
64-67
《孙子兵法》亦称《孙子》,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末期,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
《孙子》的作者孙武,字长卿,也称孙武子,春秋末期齐国人。因为他的才华主要是在吴国施展的,战绩是在吴国创建的,因此也称吴孙子。生卒具体年月尚不可考,大致与孔丘(前551-479)是同时代人。公元前512年他从齐国出走到吴国,以惊世骇俗的议论,才思横溢的见解,还有那随身携往的蔚为大观的兵法十三篇,折服吴王而被重用。从此,孙武辅佐吴王,理国治军,使吴国崛起。据史书记载。孙武从公元前512年被吴王召见,到公元前482年帮助吴国夺取晋国霸主地位,戎马生涯三十年,战绩赫然,在军事理论与实践上都做出了伟大成绩。有人如尊称孔丘为儒圣一样,称孙武为兵圣。
《孙子兵法》今存本13篇。它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世界军事史上也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东方兵学始祖”“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兵学圣典”。
64.这段文字主要说的是:
A.孙武的一生
B.孙武和《孙子兵法》
C.孙武的才华
D.《孙子兵法》的价值
65.孙武死于哪一年?
A.公元前512年
B.公元前482年
C.公元前479年
D.没有说明
66.从上下文看划线部分是想说:
A.孔丘是伟大的儒家思想创始人
B.孙武是古代伟大的军事家
C.孙武比孔丘更伟大
D.孙武不如孔丘伟大
67.孙武在吴国最主要的功绩是:
A.写了《孙子兵法》十三篇
B.辅助吴王管理国家
C.帮助吴王当上霸主
D.帮助吴王占领晋国
68-74
家庭作为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婚姻关系、亲属关系、供养关系是其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
所谓“供养”,通常是指亲属之间有经济能力、生活能够自立的人,对那些没有经济能力、生活不能自立的人,予以经济上的供给和生活上的照料。供养关系把那些由婚姻纽带和血缘纽带联系起来的人们,又用经济纽带联结在一起,使家庭成为一个社会实体。
从经济学角度而言,供养关系本质上就是社会产品在家庭中的再分配关系,即家庭内部的一种经济关系。另一方面,家庭供养关系,又受到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与制约。国家法律总是对家庭供养关系予以明确的法律规定,将其限制在一定的权利义务之中。社会道德又通过舆论和习俗,对这些权利义务进行保障和监督,使其成为人们不能推卸的社会责任。我国法律将家庭供养划分为长辈对幼辈的“抚养”,幼辈对长辈的“赡养”,平辈之间的相互“扶养”三个方面。可见,就法学意义讲,供养关系又是亲属之间在经济上相互扶持的权利义务关系。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国城乡家庭,出现了核心化趋势。核心家庭主要是指有众多子女的家庭,子女婚后自立门户,与父母分居。老夫妻则独居。但子女家庭都与父母家庭保持着密切联系。由此在核心家庭之间呈现一种新的结构形式,即利用就近居住的便利,经济上互相照料,感情上亲密融洽,形成一种能分能合的弹性家庭网络。人们通过这种家庭网络,互尽供养之责,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新的形式,保持了家庭隔代双向“反哺式”供养模式,继续发挥着家庭“养老抚幼”的功能。但是核心化过程中。祖孙三代共居的主干家庭始终保持着相当大的比例。近年来,主干家庭又有上升趋势,出现了核心家庭与主干家庭并行的格局。我国绝大多数老人依然同子女生活在一起,他们一方面接受子女的经济供给和生活照料,另一方面也帮助于女料理家务,照看孙子女,以尽抚育第三代的义务。这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三代共居,仍然保持着隔代双向“反哺式”供养模式。
68.家庭“供养”关系其实质是一种:
A.亲属关系
B.血缘关系
C.婚姻关系
D.经济关系
69.划线部分的意思是:
A.供养关系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B.供养关系与法律道德相适应
C.供养关系受法律和道德制约
D.经济基础受法律和道德制约
70.通过舆论和习俗对家庭供养关系发生作用的是:
A.价值观念
B.审美意识
C.社会道德
D.民族关系
71.法律对家庭供养关系的作用是:
A.对权利和义务做出明确规定
B.使权利和义务变成社会责任
C.对权利和义务进行监督
D.对权利和义务进行宣传
72.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供养”称为:
A.抚养
B.赡养
C.扶养
D.教养
73.反哺式供养模式存在于: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弹性家庭网络
D.核心家庭与主干家庭
74.主干式家庭的特点是:
A.子女结婚后,自立门户
B.子女结婚后,老夫妻独居
C.祖孙三代共同生活
D.能分能合的弹性家庭网络
75-80
①我和丰子恺先生不曾相识,但十分喜欢先生的画,从高中毕业那年(1935)起,就和先生结下了一段因缘,至今半个多世纪经常思念,铭感无已。
②1935-1937那几年对我来说,真是运交华盖。执教小学的父亲于1934年逝世,弟妹俱失学,我亦见不能读完最后一年高中。1935年考取北京大学,却因囊中羞涩而却步。1936年考取清华大学公费生,又因公费暂停,学业几乎中断。本遇一红颜知己,却因时事艰难,家庭变故,终成泡影。
③在这“屋漏又遭连夜雨”的年月,大约是1935年,我偶然在《中学生》杂志上看到丰先生一幅题名《朝暾》的画。画面上一片蓝色的湖水,一轮初升的红日,几个活泼的儿童乘着小船,奋桨向红日划去。整个画面生意盎然,给人以希望,鼓舞人前进。
④这幅画虽非徐悲鸿的骏马、凡高的向日葵,但却深深打动了我的心。我把它贴在墙上,我真记不清有多少次它在我痛苦失望之时,给我带来安慰和向往。
⑤1937年暑假我匆匆南下,这幅画不幸丢在了清华园。1938年我赴昆明读书,听说丰先生流寓贵州。当时我只是一个穷大学生,我怀着试一试的心情给他写了一封信,没想到时过不久就收到了先生寄来的题名《天空任鸟飞》的新画。画面上一个儿童站在凉台上,正打开鸟笼放走一只小鸟。我体会先生的意思是劝我胸襟坦荡,不要作茧自缚。
⑥李太白诗云:“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丰先生是著名画家,却如此关怀我这个素昧生平的大学生,这种人间情,其深岂是桃花潭水可比?
⑦而今我已年近八旬,虽然页著译事繁,但对青年朋友来信,无不作答。青年朋友有时说几句感激的话。我常常想到,他们应该感谢丰先生给我树立的榜样。
75.这篇文章主要是写:
A.丰先生的画
B.丰先生的经历
C.作者的生活经历
D.对丰先生的忆念
76.第②段“运交华盖”在这里是指:
A.父亲去世
B.学业中断
C.恋爱失败
D.灾难重重
77.“屋漏又遭连夜雨”在这里的意思是:
A.连日阴雨,造成水灾
B.社会动乱,生活贫困
C.不幸之中,灾难接连而至
D.居住条件差,房屋常常漏雨
78.第③、第④这两段是想说明:
A.《朝暾》使他精神振奋、受到鼓舞
B.丰子恺是与徐悲鸿、凡高齐名的画家
C.丰子恺的画比徐悲鸿、凡高的更打动人心
D.《朝暾》这幅画生意盎然,充满大自然的情趣。
79.作者理解“天空任鸟飞”这幅画的寓意是:
A.劝他心胸开阔
B.劝他远走高飞
C.劝他追求自由
D.不要贪图安逸
80.作者认为丰先生在哪方面给自己树立了榜样?
A.对来信必认真答复
B.对青年人真诚关怀
C.对人们的要求尽量满足
D.作了好事不要别人感谢
三、综合表达(40题,40分钟)
第一部分
说明:8l-90题,每段话都划出了A、B、C、D四个部分,请挑出有错误的一部分,在答卷的字母上划一横道。
81.未到五十,白发便纷纷冒了出来。妻子买来一瓶染发水,让我把头发染。我生性守旧,顺手把它放在一边达两年之久。
A B C
D
82.古往今来许多的人们梦想当皇帝,可清朝的顺治当了皇帝以后却又非去当和尚,这究竟是为什么?
A B
该书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了这一问题。
C D
83.在科教战线上,应该注意关心知识分子,信任知识分子,发挥知识分子的充分作用。
A B C D
84.一看到她风度翩翩地走上舞台,大家便热烈地鼓掌起来,她一连唱了四首歌,每一首歌都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A B C D
85.在一些傣族村寨,分辨已婚和未婚女子可以看她们的腰带:凡是已婚妇女都会把家中的钥匙挂在腰带,
A B C
而没挂钥匙的则大多是少女。
D
86.他家里总是那么安静舒适,一套两居室的房间,虽说面积显得小点儿,反而收拾得一尘不染,井井有条。
A B C D
87.“胜利2号”钻井船的船体结构,跟“胜利一号”复杂得多,真可以说 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A B C D
88.人们常说开卷有益,的确是这样,多看书不但可以丰富知识和写作水平,而且可以陶冶情操。
A B C D
89.周荣马上恢复了总经理的派头,吩咐秘书汽车送我回去,我家从公司很远,我毫不客气地坐上车走了。
A B C D
90.在他的心目中,从来不认为李真是个有思想有主见,他一直把她当作自己的附属物,李真对此也早已习惯了。
A B C
D
第二部分
说明:91-100题,每段话中有3-5个空,请根据语境要求,在A、B、C、D四组答案中,选择一组最恰当的答案,在答卷的字母上划一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