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学网为广大美术爱好者进一步理解美术知识点及理论,特别在文艺体育栏目美术频道学术理论专题,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另一篇有关写生的理论知识——写生不能流于形式。首先需要普及一个感念,理论是指人们关于事物知识的理解和论述,美术学术理论就是学者、专家对美术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论述。
从谢赫“六法”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写生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有着深厚而复杂的内涵。近百年来,在中西文化碰撞与交融的历史背景下,“美术革命”的提出与徐悲鸿等对写实主义的倡导,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基础的素描写生不仅被注入了有别于传统的新内容,也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但随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和艺术多元化格局的逐渐形成,近年来通过“挪用”或“借助”现成图像进行创作,成为越来越多的艺术家的创作常态。在这样的背景下,其中一些选择“回到写生”的艺术创作显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
老一辈画家张仃早《论写生》一文中曾写道:“我重视写生,我重视情景交融的直接感受。直接写生得来的东西,即使粗糙、不成熟,但是有生气,清新而有活力!我的写生,不是传统的方法,宾翁与一些老画家到名山大川是‘搜尽奇峰打草稿’,主要靠观察与记忆,目搜心摄,然后回来再画。我的对景写生,本身就是创作。由于学画的经历不同,我选择自己以为可行的方法。”
但是前辈艺术大家奉行的这种写生之路,今天却慢慢地出现了异变,采风成为旅游,写生现场更甚至搬到了酒店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孙景波回忆说,当年他的老师们带着学生写生,都是到艰苦的环境中去,一去就是几个月、半年的时间,到煤矿就和工人一起下井,到农村就和农民一起耕种,一起吃饭、聊天,用一只铅笔和钢笔就能描绘出让人感动的作品。虽然近些年大家也在不断采风、写生,美术学院也都把写生课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但是写生与创作的关系,写生和画家的关系却出现了变化。一个最突出的感觉是,许多画家产生了一种莫名的优越感和“贵族化”倾向。一些到地方采风的活动,有着很高的接待规格,住着五星级酒店,围着穿民族服装的当地模特画画,回来搞一个展览……但是这些创作并没有将感情深入其中,创作的人物形象透露着冷漠的气息。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认为,中国的艺术教育长期以来都是“写生教育”,从学生第一天开始绘画,到现在各个美术学院越来越难的入学考试,再到基础部教
学,基本上都是写生教育,培养学生基本的功力。但是,通过写生对中国绘画的发展形成自己的理解,通过写生了解社会、了解人生、了解民众,从而形成一种深刻的艺术感情和认识却仍然不足。(如需获得更多美术学术理论相关资讯,敬请密切关注唯学网文艺体育栏目美术培训频道,小编会在第一时间作出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