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凡是在交响乐中出现合唱的作品,均称为“合唱交响曲”。例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李斯特的《但丁》交Ⅱ向曲,霍尔斯特的《第一交响曲》
(op.41),麦克唐纳的《付玄伤咏》交响曲,马勒的第二(c小调)、第三(d小调)、第八(降E调)交响曲,班陶克的《阿塔兰塔在卡里顿》和《四大皆
空》交响曲,等等,都可称为“合唱交响曲”。
(2)通常专指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为《合唱交响曲》(《d小调交响曲》)。这部作品写于1824年,同年5月7日在维也纳上演,合唱的歌词是著名诗人席勒的抒情诗《欢乐颂》。
贝多芬作品
d小调第九(合唱)交响曲,末乐章的合唱根据席勒的《欢乐颂》写成,作品第125号。贝多芬22岁时便计划为这首诗谱曲,当他计划把这首诗用在一首有合唱
的序曲中时,已经42岁了。最早的第九交响曲手稿是1817年写的,又过了七年才完成。1824年2月,他做了最后的润色。到1824年5月7日第一次在
维也纳上演时,贝多芬耳朵已经聋得无法去考虑担任指挥。首演获得巨大成功,雷鸣般的掌声达五次之多,贝多芬却无法听到,直到女歌手把他转过身来,他才看到
人们在拍手。在座的人猛然意识到他刚才之所以未转过身是因为没有听到,无不像触电似的感到震惊,接着,同情和仰慕之情象火山一样爆发出来。
以上就是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声乐相关信息,请您关注唯学网。唯学网是一个大型的教育培训平台,各种类型的教育资讯应有尽有,是您独一无二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