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末梢神经都透露着一种气质,一种享受孤独的气质。”有人这样评价在舞蹈作品《水墨孤鹤》中扮演一只鹤的高健。在以《水墨孤鹤》一举成名后,高健持续在他的舞蹈生涯中探索。他坚持从传统文化、中国哲学中去回溯如何将舞蹈表演逐步达到一种身心合一、动作与境界表达合一的状态。同时对于未来,他亦丝毫不感到畏惧,他表示会继续珍惜自己的舞蹈生涯,舞出人生。
从《水墨孤鹤》开始 打开审美意境
在北京舞蹈学院上学时,高健和许多古典舞系的同学一样,过着练功、排舞的生活。直到遇见了《水墨孤鹤》这支舞。在高健看来,这是一种幸运。“遇见很适合的舞蹈,这对于一个舞者而言,可能是可遇不可求的。”
高健透露,每个舞者的训练之路都充满困苦,但这些困苦的累积效果并不一定指向成就。在遇见《水墨孤鹤》之前,他也接触过不下十个舞蹈,但那些舞蹈皆没有给到高健一种“契合”的感觉。“要么就是这个作品没有让我很好地发挥,要么就是我没能到位地体现这个作品”。
这背后还离不开导师和作品导演的教导。在十八九岁的年纪,高健说自己并没有那么深刻的理解能力,但导师捕捉到了他身上与“孤鹤”契合的特质,并将这种特质从高健身上开发了出来。“这个作品是所有的巧合都碰撞到了一起,包括我的老师们跟我交流的方式,也让我更快地理解了这个作品。”结合着这种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意境,在《水墨孤鹤》的开头模拟一只鹤走路时,高健便觉得走路也不是简单的走路了。
“《水墨孤鹤》开场的动作很简单,就是‘走路’,但这个‘走路’又是讲究意境的。水墨、孤鹤又融合了传统诗词里的一些意境。我才明白,原来跳舞并不是说只去认几个八拍、挖掘几个动作,而是要将想象力用起来。《水墨孤鹤》让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水墨画,画者几笔就能勾勒出山峰或河畔。这不像西方的油画,画个花瓶,花瓶上的水滴都看得清清楚楚的。水墨画讲究的还是意境。这样的领悟是当时的导师教我的,他们希望我在表现这个舞蹈时不要‘卖力’,而是要轻盈、‘四两拨千斤’。”
从《水墨孤鹤》开始打开的审美意境一直影响着高健,并持续在他日后的舞蹈创作中留下痕迹。《水墨孤鹤》《日出》《愿做人间一朵莲》《黄河》……高健从传统文化、中国哲学中去回溯如何将舞蹈表演逐步达到一种身心合一、动作与境界表达合一的状态。
珍惜舞蹈生涯 “没有年龄焦虑”
高健与舞蹈的结缘说来也巧。小时候,家人都期待高健能健康成长,又看到他活泼好动,便心思一动,将5岁的他送到了离家不远的舞蹈学校接触舞蹈。在舞蹈学校里,高健用两个月的时间将“软开”项目解决了。等到10岁那年,高健终于决定要以舞蹈为志业走下去。
这样算来,高健与舞蹈相伴相生的时间已超过27年。作为舞者,高健说自己最大的感受,便是舞蹈生涯“稍纵即逝”。“舞者一定要珍惜自己的青春年华,珍惜身体最好用的时候,并且一定要保护好自己,舞者一半靠自己,一半靠老天赏饭吃。有的人很刻苦,但被伤病困扰后可能会转行,这些都让我很感慨,也越来越提醒自己要珍惜舞蹈生涯。”
在北京舞蹈学院毕业后,高健来到了广州,现在是广东省歌舞剧院特邀首席舞蹈演员。日常除了训练以外,高健有时也充当教员,带着学生练功、跳舞。充当“老师”的经历给他的舞蹈创作带来了更多的灵感,他认为这是一种“教学相长”。
“我只当舞蹈演员时,自己练功,会比较枯燥。等到当教员,去给大家上课,我发现会融入得更多。比如课堂里我们练基本功,和我平时练功就不一样。给大家授课时,你会看到他们的一种反应,反过来也会提醒自己。包括在这期间和演员交流,也是有回馈的。”
而对于未来的舞蹈生涯,高健表示并没有年龄焦虑。“我觉得是相反的,我们的脸皮都特别厚,你越说我不能从事这个行业,我越想从事。后来者居上是肯定的,长江后浪推前浪,但艺术的表现是方方面面的综合实力的体现。”
来源:南方都市报
以上是关于舞蹈的相关信息,以供大家查看了解。想要了解更多舞蹈信息,第一时间了解舞蹈相关资讯,敬请关注唯学网舞蹈栏目,如有任何疑问也可在线留言,小编会为您在第一时间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