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A2.B3.C4.D5.B6.B7.B8.D9.C10.A11.D12.D13.A14.C15.C16.D17.B18.C19.D20.D
21.A22.B23.B24.A25.C26.C27.D28.C29.D30.D
二、辨析题
1.错误。
(1)社会进步的基础归根到底在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其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既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否认生产力标准,既无法揭示社会进步的实质,也无法找到社会进步的客观标准。
(2)生产力是最终标准,但不是惟一标准。社会进步是社会的全面发展,因而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与尺度也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包括着经济、政治、道德、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社会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不是说生产力是惟一标准,而是说生产力是诸多标准中根本的、最高的和最终的标准。
2.错误。
社会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因此说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不正确的。
3.正确。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直接表现为代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先进阶级和代表落后生产关系及反动上层建筑的反动统治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所以社会基本矛盾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也就直接地表现为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阶级斗争则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错误。
(1)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动力系统。
(2)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之间不是彼此孤立、毫不相干,而是紧密联系、互相制约的。
(3)在这个动力系统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是根本动力,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直接动力,革命和改革是动力。当然,生产力是最终动力,但不是惟一动力。
5.这个命题前半句正确,后半句错误。
(1)这种说法把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立起来,违背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人民群众作为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应该说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
(2)历史唯物主义不否认英雄人物在历史创造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英雄人物都是在群众的实践中造就并涌现出来的,他们的历史作用必须和群众的实践紧密结合,和人民群众一起充当历史的“剧中人”和历史的“剧作者”。
(3)英雄人物如果脱离了群众,就将一事无成。
三、简答题
1.(1)生产方式是一定的生产力与一定的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其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一,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水平;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第一,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则促进生产力发展;第二,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则阻碍生产力发展。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及其矛盾运动,具体表现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过程,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着生产方式从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展,而生产方式的发展又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发展。
(5)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这一规律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1)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体。其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第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形态及其矛盾运动,具体表现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基本适合的永无止境的矛盾运动过程,如此循环往复,社会形态得到了依次更新,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5)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是矛盾运动的。这些辩证关系的综合就构成了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3.(1)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过程是: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以生产力为起点,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使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越来越不能适应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要求,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又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并且只有通过上层建筑的变革才能实现生产关系的变革。新的上层建筑的建立,保证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则促使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整个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从生产力发展到生产力解放的过程,实质上可归结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发展中的这种循环往复,形成了生产方式的依次更替,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变革和发展的历史。
4.(1)这两对矛盾所涉及的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它们涵盖了整个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形成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
(2)这两对矛盾的发展贯穿于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始终,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因。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引起了原有生产关系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从而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的变革又促使上层建筑发生相应变革。新的上层建筑的确立,为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保证,从而促使生产力获得解放。两对矛盾的上述循环不断地运动,推动了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3)这两对矛盾的辩证运动反映了社会内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5.(1)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或称“潜在的生产力”,属于生产力系统中的非实体性要素。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系统中起第一位的变革作用。
(2)科学技术可以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3)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首要的必要因素和最具革命性的推动力量,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6.(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特别是劳动人民,是物质生产的直接承担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历史上许多伟大的科学成果、艺术作品和文化成就,往往都是依据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素材和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实践经验汇总和提高的结果。劳动群众也直接参加了精神文化财富的创造活动。
(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7.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主要内容有:
(1)坚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出发点。无产阶级政党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才能取得革命与建设事业的胜利。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宗旨。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全心全意为无产阶级与广大劳动人民谋利益,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取得人民群众拥护和革命、建设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
(3)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无产阶级政党在实际工作中应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把对人民群众负责与对党的领导机关负责有机地统一起来。
(4)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甘当人民群众的小学生,这是无产阶级向人民群众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两大宗旨的内在要求。
四、论述题
1.(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
(2)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我们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最根本的就是要通过改革和发展,使我国形成发达的生产力。
(3)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紧密联系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是中国共产党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2)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但是,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这始终关系党的执政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
(3)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全党同志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使各项决策和工作符合实际和群众要求。
以上为2015年成考政治第六章测试题及答案,希望考生都能下载下来做练习,考生若想了解更多成人高考相关信息,如成人高考辅导、成人高考试题等,请关注唯学网成人高考栏目,小编会第一时间为你更新最新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