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备受关注的非法疫苗案,戳进了每个父母的心里,中国疫苗安全问题令人堪忧。据报道,在长达5年多时间,庞某卫母女从医药公司业务员或疫苗贩子手中,低价购入流感、乙肝、狂犬病等25种人用疫苗然后加价售往湖北、安徽、广东、河南、四川等18个省。疫苗问题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疫苗之殇"再现,“亲爱的孩子,我该拿什么来保护你???”
据了解,早在2013年,财新记者郭现中就拍摄完成过一组有关疫苗问题的深度报道《疫苗之殇》,引发过巨大反响和讨论。但是三年过去,问题依旧,悲剧也依旧在上演。对于疫苗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出现的质量问题,以及正常疫苗的不良反应问题,目前都缺乏足够的识别和补偿。那么,在此次问题疫苗风波中,作为家长,该如何看清客观情况,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呢?
首先,出问题的是二类疫苗,不是一类疫苗。两者的区别,如果你为人父母,肯定清楚平时儿童必须接种的那些疫苗属于“第一类疫苗”,所以,不要因为这个耽误了孩子正常的接种。
其次,流散的是非法疫苗,不是有毒疫苗。这些疫苗是正规厂商生产的合格疫苗,是没有毒的,只是因为缺乏正规冷链供应的无效疫苗;然而有媒体用了一个惊人的标题——“毒疫苗”,比起疫苗本身,这个标题恐怕才是“有毒的”那一个。如果真是毒疫苗,你可以说它是三聚氰胺、毒奶粉,无可厚非。
再次,刚才说了问题出在疫苗没有冷链保藏,造成疫苗可能失效。从权威的新闻中提示的疫苗效期推算,即使涉案疫苗没有被回收销毁,多数也应该过了有效日期,已经被强制报废了。这不是要宽慰谁,而是要传递疫苗本身是有保质期的事实。
最后,我们无法忽视的是,接种疫苗存在不良反应。这本身就是一个风险性的课题,只是有人还会以为接种疫苗就是百分之百安全的,我不敢说这样的人可笑,我只能说他们无知,至于那篇旧闻中提及的现象和一些媒体曝出的案例,我们又有谁能确认这一定是疫苗惹的祸呢?接受疫苗是低概率风险,但总需要承担,不知道是我们中的哪一个;不接受疫苗,则是相对高概率的风险,在两个风险面前,你选择哪一个?
总之,陷入“问题疫苗”风波中的家长,千万不要听信社会中哪些“捕风捉影”的舆论,这些“问题疫苗”的问题并没有媒体、“专家”说的那么可怕,不要因此吓得不敢让子女去接种疫苗。如果不幸用了这批疫苗,最严重的后果是免疫无效,需要补打。有医生建议在目前情况下暂时停止接种疫苗,这种建议极其愚蠢。当孩子们不再接种疫苗暴露在疾病中,那才是真正的“疫苗之殇”!
警惕:非法经营疫苗案查封疫苗品种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