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之前的“剩女”、“蚁族”之后今天再次听到了“空巢青年”这么一个概念,本着好奇的心理查了一下这个词的由来:原来它描写的正是一个个“漂泊者”孤单、空虚的心理。
有人说“空巢青年”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在“空巢青年”中也有很多追求梦想不考虑现实的人,但是我却认为它有存在的必要,因为多数人不是圣人,他们之所以离开自己生长的地方、离开自己的亲人、朋友来到陌生的地方,更多的是为了要追求更好的生活。
现在在外漂泊的人,多少人在承受孤单的时候,还在承受着父母和家乡朋友给的压力?看着发小一个个都会“打酱油”的孩子,再想想在外漂泊的自己,心里不会有落差?不太可能吧!名校就是厉害,哈佛每年拒绝80%满分生
至于那些已经在大城市买房,拥有一份体面工作和收入的人,他们一样缺乏幸福感,甚至没有安全感,这是我和身边一些“空巢青年”朋友的共同感受。从社会学角度看,精神苦闷不只由个人心理因素导致,很大程度上由外部环境变化引起。
为了摆脱孤单的状态,“空巢青年”周末往往会和一些朋友把大量时间用于参加各类活动、聚会,就为了弄出一个“我孤独,但我很忙”的样子,但这往往是一种刻意为之的表象,其中难言之隐很难跟不理解的人讲。相比故乡的熟人社会,大都市把“空巢青年”变成一个个孤独的个体,他们很难找到归属感,往往成为大城市的过客和陌生人。
以上是对“空巢青年”的相关介绍,想要了解更多关于社会最新新闻或者教育培训相关方面的信息请关注唯学网。
相关推荐:
沉迷网游误高考 26岁重考大学
柯小刚:大学之道,不能再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