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新课程教材的实施,也带了不小的影响,特别是教材内容比较趋向于城市化,而这个给农村的教师教学也带了很大的困难,很多教材上面的实验不能完成,主要在于材料的缺乏,所以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新教材还是有一定局限性的。
“60个学生只有2个完成了作业,为什么?因为我们这里没有柠檬酸,也买不到小苏打。”前不久的一个周五,湖南省石门县新铺乡中心学校化学教师杨贤辰,将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材第45页课外探究实验——“自制汽水”布置给了全班学生,没想到由于实验材料缺乏,导致大部分学生难以完成作业。
新教材对农村孩子有影响
不少教师反映,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教师及课堂教学都发生了明显变化。伴随着这些变化,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最为突出的是教材城市化的问题,给农村学校尤其是偏远地区农村学校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带来了不少困难。
杨素芬是湖南省保靖县岳阳中学的一名语文教师。她说,以他们学校采用的语文出版社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为例,七到九年级语文教科书中,关于农村生活的课文的比例不到1/3。
杨素芬说,一些内容远远脱离农村学生生活实际,如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口语交际“交流科技信息”,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漫谈音乐的魅力”等。综合性学习内容的编排也不尽合理,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内容为“学会利用图书馆”,实际上,农村学校很少有图书馆。
“不少课文脱离了农村学校学生生活实际,很多东西学生甚至从未见过,这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经验世界,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经历、体验来学习语文,结果造成学生刚上中学就不爱上语文课了。”杨素芬说。
湖南师大2014届硕士研究生颜智敏研究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发现,教科书中有关城市知识的比重越来越大。如1至12册教科书选用素材比例,城市特征的为 27%,中性特征的为63%,乡村特征的为10%;课文内容方面,城市特征的占28%,中性特征的占61%,乡村特征的仅占11%;插图方面,城市特征的 占22%,中性特征的为69%,乡村特征的为9%。
长期从事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湖南师大教科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刘丽群表示,如果教材内容以城市化为价值取向,将更有利于城市孩子的学习,使他们更容易脱颖而出。乡村文化在教科书中的缺失,使得乡村文化在趋于边缘化的同时,农村孩子也在社会中趋于边缘化。
为此,刘丽群呼吁,无论是教科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科书中人物角色的定位与分配,都应尽量均衡。
“社 会需要文化的支撑,教育更加如此,一种教育必然需要相应文化背景的全面滋养,需要本土文化的悉心呵护,那才是全方位滋养一个人的精神生命、发育人生各种细 微情感的沃土。”在刘铁芳看来,乡村儿童不仅仅生活在教师、课堂、书本所构成的知识生活之中,而且同时生活在乡村社会生活秩序与乡村文化底蕴无时无刻的渗 透之中。
他说,电视传媒以及各种以城市为中心的外来文化价值的渗透对原来乡村文化价值 生活秩序的冲击,中年父母在乡村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缺席,乡村文化精神的整体失落,必然导致乡村儿童精神生活的贫乏。加上乡村教育本身的落后,根本不足以积 极应对、消解这种贫乏,这样的结果便是乡村儿童精神生活本身的荒漠化。大量的乡村少年不爱读书、厌恶读书,对读书失去了一份美好的情感。这绝不仅仅是一个 读书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个别孩子因为家庭或者智力原因不爱读书,而是涉及乡村少年生命存在的根基问题。
“学位的保障只是提供了教育的基础,教育的根本问题是文化培育的问题,所以对乡村教育的关注必须上升到文化层面,拓展乡村教育的乡村文化视野,增进乡村教育与 乡村生活之间的有机联系,扩大学校教育内容与乡村生活经验之间的融合。”在刘铁芳看来,教育离不开生活,离不开经验。乡村教育离不开与乡村生活、乡村经验 之间的有机联系。
刘铁芳进一步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在逃离乡土的过程中,也抛却了乡土作为中国人生命精神安顿之所在,而恰恰我们又没有重新找到足够的精神资源。正因为如此,在当下,重新理解乡土,扩展乡村教育的视野,其实是基于我们每个人精神发展的需要。”
刘丽群对此有同样的看法,她认为,乡村文化对儿童的发展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儿童的社会学习、观察学习离不开与他们相互作用的社会环境,有效的教学应当注重学习活动的内容与儿童认知结构中知识经验的相关性。
她 告诉记者,专家们普遍认为,乡土教育有4个功能:一是人格教育功能,即帮助个体了解自己、认识乡土、发展健全的乡土观念并获得积极的乡土认同;二是生活教 育功能,乡土教育可以增进儿童的生活经验,充实儿童的生活技能;三是民族精神教育功能,儿童通过乡土教育培养服务乡土、贡献社会的热情和技能,并由爱乡而 爱国;四是世界观教育功能,乡土教育以了解自身所属的乡土环境、民族文化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对各民族及文化的尊重与包容的态度。可见,城市文化与乡村文 化,在儿童的发展中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和价值,在作用的方式和作用的范围上相互补充、相互完善。
她说,当农村学校课程资源开发陷入困境时,我们的确可以通过给予农村学校更多的经费投入,可以通过提高农村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和能力等手段来摆脱困境。但这些都只是“治标”,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给予乡村文化同样的尊重和重视。
她说,如果乡村文化无法获得普遍的社会认同,那么我们对这种文化进行保存、保护和延续的技巧或措施即使再完善也是徒劳的。只有当我们对乡村文化给予同样的尊重和重视,把农村课程资源视为不可替代性的存在,而不是城市文化的附庸,农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才能获得原动力。
以上就是全部内容了,唯学网是国内最具价值的教育培训与互动学习平台,致力于为考生提供第一手的教育资讯与院校教学服务,因此考生如若获知其他关于更多教育考试的所有相关信息,请密切关注唯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