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那么我们在学习如《新书》、《尹文子》、《吕氏春秋》、《文史通义》等国学经典著作的时候,不应忘记诗赋也是国学的一大组成部分。
国学经典著作《汉书.艺文志》将国学分为六大部分, 诗赋排位第三。为帮助大家学习这一国学知识,唯学网特别在国学栏目国学诗赋专题准备了大量的古典诗词鉴赏短文。本篇小编将为大家介绍宋代国学大家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上下阙,九十五字,平韵。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大曲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头”当为中序的第一章。双调九十四字至九十七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宋人于前后片中的各两个六字句,多夹叶仄韵。也有平仄互叶几乎句句押韵的,共七体。
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这首词以月起兴,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词作上片反映执著人生,下片表现善处人生。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词代表作之一。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大家在学习国学中的诗赋这一部分时,此篇为必学之作。
如需获得更多国学相关资讯,如国学资讯、国学人物、国学书苑、国学机构、国学诗赋等,敬请密切关注唯学网行业培训栏目国学培训频道,小编会在第一时间作出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