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唯学网 » 国学 » 国学常识专题

国学常识:什么是公卷通榜

来源:唯学网•教育培训(www.vixue.com)  【唯学网 • 中国教育电子商务平台】 加入收藏

学习国学,不仅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文学素养,还可以提升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对于各个年龄层的人都是十分有益的。很多人在学习如《尚书古文疏证》、《吕氏春秋》等厚重的国学经典著作时常对一些名词感到陌生,不知其为何意,而这些通常都是一些浅显的国学常识。因此为帮助大家扩大国学常识的储备,使阅读顺利进行,唯学网特别在国学栏目国学常识频道为大家准备了大量的国学常识。本篇小编将为大家介绍什么是公卷通榜。

公卷通榜,是隋、唐五代及宋朝初年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所谓“公卷通榜”乃是指的“公卷”与“通榜”两个内容。公卷,是指考生于考前将平日所做诗文送至朝廷中的硕学名儒手里,经他们传阅评判,在评审圈中打响知名度。这样,考生在未考之时,就已有了一定的客观地位,不必再经过考试,一经公众推荐,即可任用。比如李白当官就不是考的。

通过“公荐”,虽然一些真才实学之士也能科举及第,却也为势家子弟垄断科举大开方便之门。一般士人因无由交结权贵,无人推荐,则只能望榜兴叹。因此,北宋建立不久,宋太祖就多次下诏废除“公荐”。此后,“公荐”在法律上和实际上终于被废除。

至于通榜,则是按照实际的舆论来排定选取知名之士,不靠考场上的临时发挥。这里有个有名的故事,说是主考杜黄裳请考生袁枢拟榜,袁自列第一,无人不服,传成佳话。

另外,在唐朝及五代时期,参加考试的士人除了向公卿大臣投献自己所写的诗文等作品,即“行卷”以求“公荐”外,还要事先向主考官奉上自己所撰的诗文,称为“省卷”,也称“公卷”,以供其了解自己平时所学专长。宋朝初年,在解试、省试中仍然盛行公卷。如苏颂就曾说:“秋试先纳公卷一副,古律诗、赋、文、论共五卷。”后来,有些考生所送的公卷,多假借他人文字,或用旧卷装饰重行书写,作弊之风日盛,于是,北宋庆历元年(1041)八月,宋仁宗亲自下诏废除公卷,从此科举考试中的纳公卷正式推出历史舞台。

如需获得更多国学相关资讯,如国学资讯、国学人物、国学书苑、国学常识、国学机构等,敬请密切关注唯学网行业培训栏目国学培训频道,小编会在第一时间作出相关报道!

0% (0)
0% (10)
已有条评论
新闻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