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国学,不仅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文学素养,还可以提升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可以说对于各个年龄层的人都是十分有益处的。但是若想深入学习《尚书古文疏证》、《吕氏春秋》等厚重的国学经典著作,对于空闲时间有限的职场人士,或是刚接受启蒙教育的幼儿就不是太合适了。但学习一些浅显的国学常识却不会有这方面的困扰的。因此唯学网特别在国学栏目国学常识频道为大家准备了大量的国学常识。本篇小编将为大家介绍什么是“三礼”。
“三礼”之名始于东汉郑玄,指《周礼》、《仪礼》和《礼记》这三部国学经典著作。“三礼”之学是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中国后世政治制度、社会思想、文化传统、伦理观念影响很大。
国学经典《周礼》,原称《周官》,西汉末刘歆始称《周礼》。《周礼》传说为周公旦所作,近人定为战国时作品。“周”字或以为指“西周”,或以为指“周天之官”。《周礼》分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六官象征天地四方六合,体现了“以人法天”的思想。汉时冬官篇已亡,汉儒取《考工记》补之。《周礼》内容极为丰富,主要讲述各种名物、典章、制度。
国学经典《仪礼》简称《礼》,亦称《礼经》或《士礼》,晋代始称《仪礼》。旧说国学经典《仪礼》为周公制作或孔子订定,近人认为是春秋战国时一部分礼制的汇编,成书应在战国初期至中叶。先秦、西汉所谓“五经”之《礼》皆指《仪礼》。《仪礼》分《士冠礼》、《士昏礼》等十七篇,详尽地叙述了上古贵族生活各种主要礼节仪式。
《礼记》,一般指西汉戴圣所编的《小戴礼记》。国学经典《礼记》是秦汉以前儒家各种礼仪著作选集,大率为孔子七十子后学所记,有《曲礼》、《檀弓》、《王制》、《礼运》等四十九篇,其中《中庸》、《大学》两篇后被朱熹列入“四书”。国学经典《礼记》反映的基本内容多系先秦古制,亦录有一些孔子言论或其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挥,但也有个别篇章为秦汉儒生所撰。唐以后,《礼记》地位愈隆,逐渐超越《周礼》和《仪礼》。此外尚有戴圣之叔戴德所编的《大戴礼记》。
如需获得更多国学相关资讯,如国学资讯、国学人物、国学书苑、国学常识、国学机构等,敬请密切关注唯学网行业培训栏目国学培训频道,小编会在第一时间作出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