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唯学网 » 财务管理 » 财务管理教育新闻 »

增强整体意识,推动各级行预算绩效管理走深走实

增强整体意识,推动各级行预算绩效管理走深走实

唯学网 • 教育培训

2022-8-1 15:26

唯学网 • 中国教育电子商务平台

加入收藏

增强整体意识,推动各级行预算绩效管理走深走实

前言

近年来,人民银行各级内审部门开展了预算管理绩效审计,反映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全面推进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以及过紧日子的形势要求下,要增强整体大局意识,摒弃绩效评价走过场的观念,推动各级行预算绩效管理走深走实。

一、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工作基础尚不扎实,难以适应预算绩效管理要求

一是部分市、县支行由会计财务部门独自完成项目的绩效申报、自评,缺少业务部门的协调配合,导致业务管理与绩效管理脱节,弱化了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最基本环节。二是预算绩效管理基础数据库没有设立起来,绩效管理的原始资料、相关信息的汇总、筛选、研究利用工作有待提升。三是绩效核心内容体系尚不完善,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还处在强调项目化的微观评价方式,整体、宏观层面的绩效评价明显不足。

(二)绩效目标设置不科学,影响预算编制的精准性

一是事前预算评估未充分发挥作用。实际实施与预算申报在具体项目、预算金额等均有较大差异,说明申报项目时必要性论证不足,存在随意性,事前评估佐证资料亦不齐全,申报预算的前期论证工作不严谨。二是绩效目标管理过于粗放。绩效目标定性的多、定量的少,且部分标准偏低,较容易达到。三是绩效目标设置不合理,如产出指标中,未对质量、成本等重要指标作出具体目标设置;如照搬上级行指标设置,设置了总行或省级机构专用指标;如无库支行的“安全防卫费”总体目标中设置发行基金押运安全管理、押运武器管理、武警守库等目标,与基层行实际履职联系不够紧密,尚未真正嵌入实际工作中。

(三)绩效运行监控管理乏力,致使执行问题难根除

绩效运行跟踪监控,有利于及时发现、纠正预算执行过程中资金使用不规范、偏离绩效目标等一系列问题。但实际仍存在短板和薄弱环节。一是费用挤占问题仍存在。由于对财务预算管理形势缺乏精准研判,依然存在一定的支出惯性。究其原因,虽然各级行都制定了一系列过紧日子措施,但是侧重于压缩差旅费、培训费、会议费等公用经费,而对项目支出的使用,还未真正形成向绩效管理要效益的理念。二是预算执行进度不均衡问题未改善。三是绩效监控结果运用不足。有的地市中支对执行进度不均衡、偏离绩效目标等情况即使反馈至业务部门也未得到重视,未采取有效纠偏措施,导致绩效运行跟踪、监控管理未发挥实效。个别县支行的绩效监控工作由上级行代为完成,绩效监控措施未全面有效落地落实。

(四)专项经费保障作用增强,但绩效管理存在空白

当前各级行对业务专项经费依赖程度越来越大,不同程度存在需求编制不严谨、使用不规范、绩效管理不到位等问题。一是经费需求编制不精准。以支付系统运维费为例。二是专项经费未纳入预算绩效管理。有的行为了满足上级行对需求编制与执行的匹配度要求,在经费使用总结报告中不如实反映实际执行情况。因此亟待建立覆盖业务专项经费需求编制、执行、评价全过程的绩效管理机制,相应的绩效指标予以细化、量化,注重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五)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尚不完善,绩效评价实效不佳

一是绩效自评工作覆盖不广,有层层减弱的现象。如部分县支行未开展预算绩效目标设定和绩效自评工作,有的行自评工作开展不全面,未覆盖所有项目支出。二是绩效自评结果不准确。在实际工作中过于重视结论与分数,存在走过场、流于形式的情况,失去了从绩效角度的严格监管,影响评价作用发挥。三是预算评价结果运用刚性约束不足。有的行未将评价结果作为预算安排的重要参考,更多的是由于评价结果都达到优良,失去了评价引领导向作用。

二、相关建议

(一)增强全局观念,提高绩效管理的系统性和协同性

一是加大预算绩效管理的宣传力度。引导各级行根植绩效理念,统一建立“事前有目标、事中有监控、事后有评价、结果要运用”的全过程绩效运行机制的思想,特别要加强对县支行的引导。二是拓宽预算绩效管理范围。改进从单一维度、单一项目开展绩效评价的现状,完善预算绩效的整体评价以及对基本支出的绩效评价,推动单位整体支出绩效目标的设立。三是明确绩效管理主体责任。完善“预算管理委员会、会计财务部门、成本中心”三级预算组织体系,明确各业务部门作为成本中心在预算绩效管理中的主体责任,切实打造上下联动、内外协作的“矩阵式”管理模式,提高预算绩效工作的实效性。

(二)绩效关口前移,提高预算编制的精准性和科学性

重视事前绩效评估、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实现绩效管理关口前移,解决好预算编制、项目库建立等“上游”问题。一是增强事前绩效评估的有效性。强化事前预算绩效评估工作,本着厉行节约、实事求是的原则,对项目立项的必要性、经济性、可行性进行充分论证。结合项目库建设,做好项目编制、审核和储备工作,细化充实项目信息。二是增强绩效目标的合理性。遵循“具体、可衡量、一定时期内可实现”的原则,定期调整、科学设置绩效管理目标,促进单位中长期战略规划目标与预算绩效目标协调发展。兼顾设定绩效目标的共性与个性指标,个性指标突出绩效特征。三是增强预算编制的前瞻性。严格落实过紧日子有关要求,精打细算、开源节流,压降一切非必要支出,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高质量用好有限的财务资源。四是探索单位整体支出绩效目标考核,解决重微观绩效轻整体、宏观绩效的问题,充分保障基层行履职在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的合理预算需求。

(三)强化监控约束,提高预算执行的规范性和均衡性

一是强化内控管理,切实严肃财经纪律。建立资金使用全流程内控机制,将项目立项、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绩效管理等各个环节的责任明确到人、落实到位,有效防控业务和管理风险。二是关注重点环节,切实防范重大风险。对于闲置资产要摸清家底、分类施策,按轻重缓急研究制定处置方案;对于集中采购、分散采购、零星采购和日常采购,构建分层采购管理体系,完善流程管理;对于基建项目、大型修缮项目加强风险排查力度。三是强化监控动态管理,切实发挥纠偏作用。建立监控结果与当年预算调整衔接机制,促进预算执行的均衡性、合规性,提升预算执行质量。

(四)完善工作机制,提高绩效评价的实效性和应用度

一是改进绩效评价开展方式。按要求及时开展绩效自评,积极引入第三方参与绩效评价,提升绩效评价公信力和透明度。二是构建和完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探索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估机制,逐步构建预算绩效评估所需的各类评估数据库,包括历史数据、地区数据、国际数据等,便于预算绩效相互比较,解决好评估参照系不足的难题。三是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政策调整、预算安排和改进管理的重要依据,对交叉重复的项目予以调整,对低效无效的资金予以削减取消,并建立结果公开机制、绩效问责机制,将单位预算考评结果与业务部门绩效挂钩,实现长效优化、逐年提升的目的。

(五)夯实工作基础,提高绩效管理的针对性和效率性

一是定岗定责,建立绩效管理人才库。各级行要充分认识绩效管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适当调整岗位职责,设定会计部门的专业绩效岗和业务部门的兼职绩效岗,提高人员整体素质,有效支撑基层行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快速高效实施。二是建立预算绩效管理信息库,分设业务部门基础信息库、项目库、绩效目标及指标库、绩效评价标准库等。当前,人民银行财务处理信息化程度较高,信息提取方便、高效,但每项经济活动在预算绩效管理中涉及目标设定、执行监控、绩效评价、评价结果运用等多个环节,分散而繁多,不利于信息收集、汇总、分析。三是开发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系统。涵盖预算绩效管理各个环节的信息系统,能够实现关键数据的采集、管理、分析等功能,搭建上下沟通及本级业务部门之间的信息平台,实现横向纵向数据融合,规范绩效管理流程,提高绩效管理工作的完整性、准确性、效率性。

结语

通过强化绩效评价及其结果运用,形成有效闭环,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来源:嘿浪财经

以上是关于财务管理的相关信息,以供大家查看了解。想要了解更多财务管理信息,第一时间了解财务管理相关资讯,敬请关注唯学网财务管理栏目,如有任何疑问也可在线留言,小编会为您在第一时间解答!


0% (10)
0% (0)
已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