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中国经济最热门的词汇莫过于“钱荒”了,发生在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间的资金告急,以及资本市场的资金流出,股票、债券市场暴跌等等这些被民众和业内解读为中国式金融危机。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除了常规的时点因素,外汇占款的大幅减少、短期信贷的快速扩张和央行的政策意图都是这次“钱荒”的推手。在多重因素的交织下,一边是银行短期资金需求加大,一边是资金供给在减少,而平时“知冷知热”的“央妈”却拒绝施以援手,这三股力量一起作用,一场前所未有的“钱荒”就这样上演了。但是业内专家也表示,这是一场可控的金融危机。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5月份外汇占款大幅骤降是此次钱荒的重要原因。外汇占款是指一个国家的银行收购外汇资产而相应投放的本国货币。对中国来说,由于人民币是非自由兑换货币,外资引入后需兑换成人民币才能进入流通使用。国家为了外资换汇,要投入相应的人民币资金,形成了外汇占款。一段时间,外汇占款是人民币流动性增加的重要来源。5月外汇占款大幅下降,从此前的每月3000亿元左右降至669亿元。这是自去年12月份以来,单月新增外汇占款首次降至1000亿元以下。此外,外汇局加强对跨境资本的监管也被认为是外汇占款下降的一大原因。但资金从大量流入到大量流出的逆转,势必给银行间市场资金供给造成紧张。
也有许多业内人士认为,这一次“钱荒”闹得这么大,央行的无所作为也是主要推手。据介绍,此前银行间市场也曾因为供给需求等方面的原因出现紧张局面,但央行一定会在危难时刻帮银行一把,采用各种工具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但这一次,“央妈”并没有像往常一样放水解救他们于危难之中。而从这段时间以来的做法来看,央行态度已经很明确了,不会向市场投放流动性救急。而央行拒绝入市无疑加剧了市场上的恐慌情绪,大银行对流动性的惜售心理造成了回购利率近乎失控性的飙升。
但据最新消息显示,为保持货币市场平稳运行,近日央行已向一些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金融机构提供了流动性支持。此外,在25日,央行官网刊发名为《合理调节流动性维护货币市场稳定》的新闻稿。央行数据显示当前流动性总量并不短缺。对于下一步的货币政策走向,央行称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第13次常务会议精神,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把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住、发挥好。同时,也要根据市场流动性的实际状况,适时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平抑短期异常波动,稳定市场预期,保持货币市场稳定。央行强调,商业银行要继续加强流动性和资产负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