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曾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这话告诉人们,万物根源都是最虚静的,虚静是生命的本质,这种生命的本质也是自然的常道。人也是万物成员之一,保持一种精神虚静的状态,肯定是人最佳的状态。
在保持精神虚静状态的研究中,中国古人归结出的方案有多种,且得来的具体途径五花八门;而其中的一种——茶艺,则是来得偶然。
相传最早接触现代意义上的茶叶的人为神农氏。在公元前2737年,神农上山采药,边采边尝,不知不觉中已尝近72种中草药。
草药中的毒性令他觉得口干舌燥,浑身非常的不舒服,于是便坐在树下休息,正在这时,几片树叶飘落在他面前,凭着往常的习惯,他又捡起树叶放入口中尝试。
可是令他惊奇的是,过了一会儿神农开始觉得身体舒畅起来,口也不渴了,浑身好像一下子轻松了下来,而口中的树叶还留给他了一口的清香。他把剩余叶片带回去,研究保存和增加口感的方法,最后研制出了早期的制茶工艺,并把工艺传给了人们。
起初人们获得工艺后制茶只是为了提神。但他们饮茶之后不但神清目明,更感觉心绪平静、气缓神和。就这样,茶的神奇妙用被人们发掘,慢慢地在饮茶仪式上表现对其的恭敬,于是茶艺也在无形之中生成。
茶有提神、静心之功效,与自然之造化是分不开的。
早春的茶树,结满馥郁浓醇的茶子叶,给整个春味又加了砝码。此时的茶子叶,有着自然里最真情的雨露温润而又细腻的灵魂得滋养。
来至于天赐的恩泽感化,雨露从出生就决意一生奉献于万物。于是在天地间,春季的柳条不曾干瘪,落单的蜜蜂不曾干渴,就是被山峦抛下来的碎石子,有了雨露均沾,也不怕那剐皮狂风的腐蚀。
这么可爱宝贵的精灵,一旦结合在从不气馁的绿色茶树上,就是他脱不了干系的情侣,阵阵意气随风发。
我在闲暇之余,常到电视台附近和一帮老者下棋。多次下棋后,发现一老者每次都拎着泡好茶水的运动杯过来。为一探究竟,我便刻意和老者侃谈。时间久后,和这位老者熟悉,我便把自己的心头问题提出来。老师者请我选日到其家作客。
一日有闲,我便到老者家拜访。在客厅与储藏厅交界的角落处,有朱红色油漆覆盖着的壁架,上摆满大大小小的茶叶罐。而每个茶叶罐,都被贴上红色宣纸做成的标签。
茶叶罐贴标签,本是爱茶人所作平常之事事,这就类似经理人为自己的行程做备忘录,“明日三点与张总见面“,”后日有朋远来,需到机场迎接‘。
一般爱茶人就是在茶叶罐上贴签标注茶叶的品种、产地以及生产日期。老者的标签,是”轻盈丝纺“、'’蓝韵春和”、“千槌雨季“之类文雅词语。我问其是否对诗词歌赋深有造诣。
老者谈到他本是上海知青,后留在本县四中任教。退休后无杂事操劳,就更有充盈的时光做“附庸风雅”的闲事——下棋、喝茶,写诗。标签之涵义,都和他对茶水的细腻感受有关。如轻盈丝纺,寓意丝绸不断地触碰他的舌尖,这是他喝云南”月光白“时的感触。
诗词创造能力本是国学经典知识直接熏陶出的产物,而饮茶能触发这中能力的发酵,可见茶也是国学之魂。它和国学既是并列的关系,也是母子关系。
我的领导,和老者一般,杯不离手。爱茶的人,若有文化基础,就会有一些文化相关的爱好。
我的领导爱书法。领导常被家长赞道:毛笔字苍劲洒脱,是有学问的人。其实书法本不完全代表一个人的学问,却会让人联想到学问。
每次被人肯定,总会把领导藏在内心深处的成就感瞬间点燃,屡试不爽。书写之能,缘于领导多年接触国学经典。
他在国学经典‘虚静之力“的潜移默化下,艺术审美能力被慢慢滋养出来;而爱茶在他的书法功力的长进中,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大文豪苏东坡,一生沉浮宦海,辗转四方,不仅对茶叶功用和饮茶方法精通,且对茶树栽培和茶叶加工也在行,堪称一位品茶高手。他引茶入诗、入词、入文,从而为后人留下一笔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从来佳茗似佳人”,这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即出自其诗。从他把茶誉为佳人的行为中,能大致猜到,苏东坡曾经体会过佳人在心时的好处,也体会过茶给他带来相似的好处。
佳人有意,就给你心房“空山新雨后”的滋润;佳人有才,就给你脑海“春风得意马蹄急”文采。佳人能给的,茶也能给。
可见苏东坡的超凡洞察力,与茶有大部分的关系。苏东坡把诗词玩得出神入化,诗词又是国学经典的范畴,说苏东坡是国学大师也不错。国学大师爱茶如此,且受茶之益无穷,可再次说明,茶与国学经典是分不开的。
有种茶艺叫功夫茶,爱上它的人就像有初恋情结一般,永难忘却。
究其原因,喝功夫茶能创造自然放松与休闲的情境,通过茶道艺术之美、喝茶时的礼让与敬意之情以及意蕴茶中之"和"。
能使人自然移情于这种和谐之美的茶事活动之中。 喝功夫茶时,表演者在动作上追求飘逸潇洒,此时的心灵,更是专注于茶水与茶香互相渗透时的微观活动中。
冲茶时,流水细腻地撞击茶具壁,被联想的世界里,一定少不了雾气袅绕,鹤鸣猿啼的绝世山谷里,高山流水在胸怀的古筝琴师指飞细弦,情若抚殇。
此景欲流三空心,不得荆南寸诗情。此时在虚静状态下体会到的茶香,不单是一种挥发的化学成分,更是精神世界里的婆娑梵音,联谊本我宇宙意识,智慧之门顿开。
而之前老子早就阐述了虚静与自然的关系,可见,要想把国学经典与茶分离出来,非得剥皮见血。
在三千小童,你可以让孩子品品茶、玩玩茶,读读国学经典,以后有了“虚静之力”,说不定也会成为某个行业的大师级人物。
来源:三千小童国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