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国学,不仅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文学素养,还可以提升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对于各个年龄层的人都是十分有益的。很多人在学习如《尚书古文疏证》、《吕氏春秋》等厚重的国学经典著作时常对一些名词感到陌生,不知其为何意,而通常这些都是一些浅显的国学常识。因此为帮助大家扩大国学常识的储备,使阅读顺利进行,唯学网特别在国学栏目国学常识频道为大家准备了大量的国学常识。本篇小编将为大家介绍一下何谓两榜。
科举考试中,举人试和进士试各为一榜,合称为两榜。由举人而考中进士,称“甲榜”。甲与乙对立而言,取中举人称乙榜,也称为一榜。两榜之称,开始于唐朝。当时的进士会试,分为甲、乙两科,也就是后来所谓的“两榜”。
元朝在举行的为数不多的科举考试中也分为左、右两榜。元朝统治者将当时天下的人划分为四个等级,依次分别为:蒙古人、色目人(西部各少数民族)、汉人(北方汉族)及南人(南方汉族及其他族人)。不同等级的人分开参加科举考试,考试的难易程度也不一样,前两个等级的蒙古人和色目人只需考两场,而汉人和南人却要考三场。考试内容,蒙古人、色目人相对比较容易,而汉人、南人较难。考中张榜公布的名单,蒙古人、色目人列一榜,称为“右榜”;汉人、南人则另列一榜,称为“左榜”。录取名额虽然两榜数目相等,但所任官职差别很大,蒙古人的进士比色目人高一等,色目人又比汉人、南人高一些。如果蒙古人、色目人自愿参加汉人、南人的科目考试,考中进士之后,还要再加一等派给官职。
到了清朝,进士参加的会试,举人参加的乡试,录取名单张榜公布,分别为甲榜、乙榜,合称“两榜”成为定制。如需获得更多国学相关资讯,如国学资讯、国学人物、国学书苑、国学常识、国学机构等,敬请密切关注唯学网行业培训栏目国学培训频道,小编会在第一时间作出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