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本题为选做题,请在Ⅰ、Ⅱ两道试题中选取其中一道作答,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Ⅰ道试题的成绩记入总分。
选做题Ⅰ:仔细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1
自1900年以来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了大约0.6摄氏度。全世界主要冰川都在减退。厄尔尼诺现象频繁出现,来势凶猛。目前11亿人未能用上安全饮用水,24亿人缺乏充足的用水卫生设施。联合国警告说,到2025年,世界将近一半的人口会生活在缺水的地区。艾滋病已经夺取了数百万正值壮年人的生命,而每年又有数百万人死于与空气和水污染相关的疾病,他们大部分来自发展中国家。
联合国预计全球人口将增加到2025年的80亿和2050年93亿,预计全球人口能稳定在105或110亿左右。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土地、水资源、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将更加紧张,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可能会引发空前的危机。从1970年到1999年,全球的人均食物消费不断上升,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每天消费食物热量从2100卡路里上升到2700卡路里,而发达国家则从3000卡路里增加到3400卡路里。虽然到2030年发展中国家才能达到发达国家1970年的水平,但因为食物消费总量的急剧上升,到时世界将面临严峻的粮食安全问题。
摘自《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执行计划》
材料2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祝光耀、汪纪戎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虽然我国环境质量与上年比较变化不大,但全国整体环境状况依然比较脆弱。2003年,在监测的340个城市中,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城市有142个,占41.7%,比上年度增加7.9个百分点,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上有所好转,但污染依然严重。酸雨在湖南、浙江和江西的部分区域污染进一步加重。主要水系水质与上年持平,其中海河、辽河和淮河污染程度略有减轻,但松花江、珠江污染加重。黄海近岸海域污染加重;虽然城市噪声基本得到控制,一半以上的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较好,但噪声污染日益成为城市居民反映最为强烈的环境问题之一。
摘自《中国环境保护协作网》
材料3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摘自******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1、2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什么问题?
(2)结合材料3阐述中国政府关于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这类问题的基本主张与发展战略。
(3)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联系实际分析如何看待上述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选做题Ⅱ: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今日世界,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明显增加,天下仍然很不太平。比如说,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激化着世界不少地区和领域的矛盾;中东、南亚、中亚地区的矛盾冲突连绵不断;国际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势力对许多地方的社会安全造成严重的危害;跨国犯罪、非法移民、毒品走私等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大国关系中的利益碰撞和政治摩擦时有发生;资本投机、金融危机、贸易冲突威胁着世界经济的安全……种种事件和现象,都不能不使人对世界发展的前景感到忧虑,包括对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表示担忧。
摘自《瞭望》2002年第21期《当今时代的主题》
材料2
美报纷纷评称:赖斯出任国务卿表明,小布什将会“进一步以毫不让步的保守主义价值观为中心”,实行“更为强硬的外交政策”。鲍威尔的离去,“厨房内阁”的成立,标志着小布什在第二任期内已无需为谋求政权基础的稳定而吸纳温和派入阁了。这是“副总统切尼和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所持的强硬外交路线的胜利”。可以预计,在小布什如此强硬的对外政策的影响下,未来四年的国际形势可能将会更加动荡。
摘自《人民网》2004年12月10日《小布什第二任期要烧三把火》
材料3
但是,国际关系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有所增加,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各种紧迫问题和长远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坚持不懈的努力,需要加强国际间的友好合作,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实践已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摘自《人民日报》2004年6月28日,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创立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回答当今时代的主题是什么?什么因素是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威胁?
(2)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的共同的发展?
(3)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能动性原理,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的地位和作用。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I
1.D
【解析】本题考查对运动概念的理解。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事物的运动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2.C
【解析】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中联系的观点。试题的事例,就一棵树的生存所产生的广泛效益,说明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多样性的联系。该题所引材料反映了今年的环境保护这一热点知识。
3.B
【解析】本题考查唯物史观中关于杰出人物作用观点的理解和运用。2006年6月5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上,******提到“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一谚语。说的是千万人的军队容易组建,而能统帅千军的杰出将领却难以寻求。******以此来说明我们迫切需要国家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级的科学大师、科技领军人物。这是一种承认个人特别是杰出人物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4.B
【解析】本题考查对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掌握与运用。恩格斯的这句名言,指的是经济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领先。这说明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在社会意识方面仍然可以较高,这指出了社会意识发展水平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5.D
【解析】本题考查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货币产生后,能够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这是由于货币本身是商品,具有价值。但是,和普通商品相比,把金或银等贵金属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却是由于金或银等贵金属的自然特性最适合充当一般等价物。本题的考查重点在于审题。故选D。
6.C
【解析】本题考查对级差地租的含义和分类的理解。首先要明白,造成两家店铺月租金不同的直接原因是地段繁华程度的不同;然后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由位置决定的地租是级差地租Ⅰ”的理论,可以知道,正确的答案是C。本题考生容易误选D项,即级差地租Ⅱ,所以必须注意二者的区分。
7.C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社会保障体系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内容组成,其最高层次是社会福利,最低层次是社会救助。
8.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群众路线形成的掌握。1943年,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第一次从哲学高度对群众路线作了理论概括,把群众路线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有机地统一了起来。因此,备选项D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正确答案。备选项A.《改造我们的学习》主要是科学解释了“实事求是”这句成语;B.《论联合政府》主要是阐述了党的三大作风;C.《〈共产党人〉发刊词》主要是论述了三大法宝。
9.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论十大关系》中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1950年毛泽东同志发表的《论十大关系》以苏联的经验为借鉴,总结中国的经验,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方针,是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因此B项为正确答案。
10.A
【解析】本题考查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1959年底至1960年初,毛泽东在关于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提出目前中国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11.B
【解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核心文化的根本。
12.D
【解析】本题考查对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特征的理解。前三项都是经济效益在一个方面的表现,而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特征是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的统一,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归宿,后者是前者的基础。
13.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改革中政府职能的转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经济控制太多,太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党和国家必须转变观念,转变政府职能,赋予企业和市场更多的权力,做好服务者的工作。
14.C
【解析】时事题。
15.A
【解析】时事题。
16.B
【解析】时事题。
二、选择题Ⅱ
17.BD
【解析】本题考查对辩证法观点的理解和应用。题干引语出自******讲话,阐述党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工作过程中有战略思想,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本题正确答案是BD,因为万世与一时属于长远与当前的关系,全局与一域是全局和局部的关系。
18.AB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由抽象上升到具体”这一辩证思维方法所包含的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解答此题,首先要清楚是在思维领域,在理性认识范畴内讨论问题,与实践活动、具体事物、感性认识暂无关系。这里的抽象是指对事物某个方面本质的规定,这里的具体是指对事物许多规定的综合和统一。“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就是“由抽象规定”为起点,“经过逻辑中介,形成思维具体的过程”(D项),也是“在思维中形成‘许多规定的综合’和统一”(A项)、“在思维中再现具体的”过程(B项)。A、B、D项符合题意,C项为干扰项需要排除。此题既有一定的难度又有一定的深度,需要综合分析能力。一般考生仅凭其所具有的哲学基础知识,回答此题是很难得分的。这就要求考生在复习中既要把握哲学基础知识,又要掌握一些具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哲学理论问题。
19.AB
【解析】本题考点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的认识和实践能力的有限性。近年来考研政治试题更凸现了运用现实事例考察考生理解运用能力的趋势。本题的设计体现了这个趋势与方向。这就提醒考生应着重于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而非僵化的记忆背诵。气象预报不准,说明了人认识自然能力的有限性;植被破坏证明了人们对自然界的不合理利用,破坏了生态环境。说明了人应注重和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关于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近年来理论界和现实生活人们很关注的一个大问题,近年来考研政治也多次地考到,2007年的出题概率也很高。所以应该是考生复习的重点。选项C、D本身就是错误的观点。
20.BCD
【解析】本题考查对马克思经典语句的理解,以及对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决定力量原理的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状况决定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决定了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更替。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其存在和更替也必须以生产力为条件。
21.ABC
【解析】价值是凝结在商品里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用公式可以表示为:C+V+M。生产价格是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的总和,用公式表示为:K+平均P。所以,C+V+M要转变为K+平均P,包含了三个局部的改变:第一,不变资本、可变资本之和转变为成本价格,即C+V转变为K;第二,剩余价值转变为利润,即M转变为P;第三,利润转变为平均利润,即P转变为平均P。三个局部的变化,构成为整体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