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已经有了明显的过度信息化趋势。但是,中小学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无法取代老师和学生之间面对面教学时必然的生动性和互动性的,也难以保持基础教育的本色特点。故此,警惕基础教育的过度信息化,成为了我们目前的主要任务。
当前,不少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完全的电子化教学趋势:先用电子白板取代传统教学中的黑板,进而用触摸屏取代电子白板。电子手段完全取代传统教学,一切都以PPT和平板电脑为介质进行互动教学。这种信息技术“引领”基础教育教学的观点和做法,存在很大问题。
相比传统教学,信息技术驱动下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都是预设的程序和内容,有时只是将纸质内容电子化,使得教学过程中本应具备的灵活性、生成性因素很难体现出来。也因此,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阶段所起的作用,应该限定在辅助、支持、保障、提升的层面,而不是“引领”。
也许有人会说,今天的高等教育已经广泛采用网络远程教学,诸多优秀教师的“公开课”被许多国家的大学生、研究生共享,在知识传播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适合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并不一定适合基础教育。毕竟,基础教育面向的对象主要是自学能力较弱、很容易被外在表现形式迷惑的未成年人。
虽然美国的信息技术已经发达到完全可以支撑电子化的教育方式,但教学方式依然是电子手段与传统模式并用,允许学生100%依赖信息技术完成学习,也是有特殊情况,万不得已。美国的课堂教学和中国差不多,应以传统手段为主,电子手段只是辅助性的。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使孩子们保持并继续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一阶段的教学应该重视教学过程中更多地传播教师的思想、思维、思路,而不仅仅是知识本身。
想象力是从人们对于外界事物的兴趣而来,加之系统教育的不断启发和诱导。而信息技术能够做到的只有两点:一是获取的便利和快捷,包括知识、信息和朋友;二是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和趣味化。它难以取得超越传统课堂教学“教学相长”、“即时感知问题”、“快速反馈解惑”的功效。也因此,使用信息技术时应保持基础教育的本色特点,通过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提供更好的服务,帮助教育者和学生交流思想、培养更为全面和富于想象力的思维。
基础教育中的“过度信息化”还表现在:不少学校只重视硬件投入,而轻视内容建设。采购的硬件很先进、超前,花费不菲,但只有少部分功能得到利用,而后期的内容建设滞后,有限的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的效率有待提高。
还应看到,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孩子属于未成年人,保障绿色上网、安全上网,是学校、家长、社会的责任。从这个角度上说,老师利用网络增加师生交流,而不是取代传统的交流渠道,才能真正体现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价值。
唯学网是一家集教育资讯发布与院校教学管理系统于一体的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教育服务平台,致力于为考生提供第一手的教育资讯与院校教学服务,因此考生如若获知更多关于中小学教育的资讯,如基础教育等信息,请随时关注唯学网中小学教育培训栏目,唯学网小编会在第一时间为考生发布相关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