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的发展仿佛突然就变得深不可测、面目全非,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时移世易。市场环境已被多重因素颠覆,连锁零售行业正在发生重大而深远的变革。无论是品牌塑造,还是竞争环境,无论是消费者购物习惯的选择,或者经济环境的变化,连锁零售企业若是固守传统思路,就会面临当初以自身模式彻底淘汰柜台式销售一样的结局。
自2009年来,每年对行业发展的回顾与下一年度的预测,不能说完全准确,但基本脉络和轨迹都没有脱离预测判断的走向,从不少企业家和读者的反馈中也能感受到,这些年度预测与分析确实对行业发展和一些企业的转型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但自从2014年底开始,中国社会和商业的发展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很难再用传统的商业发展观念来对未来的行业发展做出像以前一样较为精准的判断。
因此,对于要不要继续对来年的连锁零售业发展做出预测就变得非常纠结。商业的融合速度快得让人无法想象。未来,这样的预测必须要有更前瞻的视野、更高度的视角,且必须放大到一个更大的空间去才会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让我们通过从2015年零售业的发展来梳理和总结,来看看2016年连锁零售业又将会发生哪些变迁?
行业增长趋缓将持续
经济下滑、电商冲击、来客减少、客单降低……很眼熟是吧?没错,市场环境一如往昔,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实体零售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2015年9月份,全国50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零售额同比下降1.1%,是2015年以来最低月度增速——其实,增速的回落是每个月的常态,且已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了。1~9月,全国50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的销售业绩累计同比增长仅为0.7%。如果让我们再把基数放大100倍,根据商务部的统计,2015年9月份5000家重点零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仅为4.6%。而在零售业上市公司中,预报净利润第三季度下滑的企业已经达到14家。
实际上,从上半年的业绩中就可看出端倪。根据联商网统计的101家零售企业上半年的业绩显示,有42家企业的销售业绩出现负增长,同样有42家企业的净利率同比下滑,新华都、美邦等企业的净利润跌幅甚至超过150%。这些数据和现象充分表明,行业的增长仍将进一步减速,未来的情况仍旧不容乐观。
这是因为,行业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后,也和中国经济一样进入了“新常态”,即一个高增长时代或是周期已然结束,下一个高增长周期什么时候到来尚不知道,但至少不会是2~3年内的事情。
同时,中国政府希望通过改革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速下降是既定程序,经济环境在近一两年不会有明显好转,而产业必然会因此遭遇阵痛。根据IMF的预测,中国今年经济增速或为6.8%,明年为6.3%。实体经济本身增长乏力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观,制造业和其他实业产业感受的寒意可能只会更浓,这些都会传导到终端零售业。
此外,购物渠道和方式的多样化,以及一味贴钱的O2O,的确会夺走实体零售商不小的消费群体。更重要的还有一点:很多零售企业仍然固守着过往的盈利模式不放,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面前,根本无力应对业绩下滑的困局,只能眼睁睁看着生意流向他处。
在行业变革没有找到有效模式之前,行业增长的趋缓是不可避免的。
业绩两极分化更明显
没有不好的产业,只有做不好的企业。行业的增长并不意味着所有企业都进入寒冬。当然,这也要分业态来看,比如传统百货业态的日子显然不可能好过。从2015年上半年的营收来看,大部分百货企业销售和利润都在双双下滑,如新世界百货的利润同比下降了86.6%,基本上已经徘徊在亏损的边缘了。就算是大悦城这样的购物中心,2015年上半年的利润也同比下滑了55%,净利只有区区596万元。不过一片黯淡中也不乏亮点,金鹰商贸2015年上半年的净利就增长了21.3%,达到5.86亿元。但遗憾的是,其销售增长只有2.6%。这表明,无论是百货店还是购物中心,无论是继续增长的还是下滑的,经营都已经变得更为艰难。
相比之下,超市业态的抗跌能力普遍要好,从大润发、永辉、武汉中百、步步高等上市零售企业来看,销售业绩大部分都有所增长,但增长也极为有限,只有华润万家、永辉、步步高等少数企业有两位数以上增长。
不难判断,实体零售企业业绩的两极分化现象将会更加明显。因为,大锅饭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过去搭乘着行业行情一片大好便车的一些经营和创新能力欠缺的企业,注定将会被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所淘汰,这很无情,但这不是坏事——大浪淘沙,惟有真金才不怕火炼。比如,一些专注于创新模式的零售企业却仍然逆市而上,如安徽的乐城仍然有近50%的同比增长。优秀的区域零售企业也不断涌现,河南金好来、甘肃新乐、河南绿城超市、福建冠超市、重庆凤梧超市等一批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足于自身优势,从零售技术的提升中寻找不对称优势,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传统商业运作规则不再
几年前,当风头正劲的连锁经营模式被电商和O2O直接冲击成了传统模式时,很少有人料到,打破的竟然是整个商业的生态系统。
从阿里在2015年成为银泰的第一大股东(约持有银泰商业7.12亿股,占股32.8%),阿里CEO张勇接任银泰董事会主席,到8月份阿里又以283亿元拿下苏宁近20%的股权,而另一家电商巨头京东也在8月用43.1亿元控股永辉10%,并拥有提名永辉两名董事的权利。这些大电商与大实体零售商之间的勾搭,给实体零售商带来的绝对不是线下渠道的价值再现这样的利好,而是传统的商业运作规则在被粉碎。
传统零售企业辛辛苦苦几十年打下的江山,在阿里和京东这样的互联网企业面前,竟然不值一提。虽然说马云和刘强东都会出席与这些企业的合作发布会,发表双方合作多么重要之类的观点,但这只能是然并卵,因为对于阿里和京东来说,这只是他们用资本拿下的众多试验的小白鼠中的一只而已,远远达不到他们的战略核心。但是,对于实体零售企业来说,就是这么一下子,已经快把家底儿给亮完了。
对于连锁零售企业来说,2016年,除了要在创新经营上下功夫,还需要思考,在这样被颠覆的商业生态下,我们以往那种靠一家一家门店去啃市场的方式,在有钱任性的产业资本面前,需要做出怎样的改变?
电商挟资本以令零售诸侯
实体零售企业除了要敞开怀抱拥抱电商,也需要对这些土豪的电商资本保持必要的警惕和关注。不夸张地说,阿里或京东这样的电商企业,在向线下渠道的渗透过程中,自己做显然不会是最佳选择。因为做线上是他们的强项,而线下确实没有这么容易,但他们的优势是可以不计成本,在用资本砸死实体零售企业——你要想活下去,得要钱吧?要做线上线下结合,得要大数据要用户要流量尤其是要钱吧?要想转型,要钱吧?那好,我有钱,我买了你吧。
就如上一条预测中的现象,苏宁和永辉,一个是家电连锁行业的代表,一个是内资超市企业的典范,但无一例外都难以抵抗电商资本的诱惑,或者说的更直白一点,不只是诱惑,很可能还是无奈地接受。悲观一点说,大的连锁零售企业正在成为互联网企业的附庸。而只要电商有这样的意图,2016年这一现象还将上演,从某种程度上说,电商已经完全具备了挟资本以令大的零售诸侯的能力。试想一下,银泰也好,苏宁也好,还是永辉也罢,以前还和这些电商在抗争,但现在,阿里和京东说句话,他们能不细细掂量掂量吗?
而所谓的渠道价值重估还引起实体零售业一片欢呼,这真是无知者无畏,确实,对实体零售企业来说,上百亿的融资不小,但对于阿里这样量级的企业来说,算多大点事儿呢?更何况,他们不过把买到的线下渠道当成实验的小白鼠,实验成功就继续发展,实验不成功,也无非就是一次或几次试错罢了。拿苏宁来说,张近东自己也说,和阿里的合作是苏宁最大的一次开放股权,这对苏宁的未来意味着什么,是他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其实,真的还需要深入思考吗?未来摆在他面前的无非是两条路:卖或是不卖。但问题是,如果再碰上合适的时机,马云会给他在两者间随心所欲选择的权利吗?
所以,看透了电商对实体零售步步侵蚀的本质后,大家还觉得自己的线下渠道很牛B吗?
以上是对中国目前连锁零售行业现状的部分介绍,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连锁零售方面的信息请关注唯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