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时间‖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原文】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出自《论语》
【译文】 君子使百姓或者下属得到好处,自己却无所耗费;安排工作得体得力,百姓和下属没有抱怨;有上进心,却不贪图财利;庄重而不傲慢;威严而不凶猛。
【先贤精义】
《四书解义》曰:此一节书是详五美之事也。夫惠不费、劳不怨,施于人者也;欲不贪、泰不骄、威不猛,存于己者也。为政内外始终之道备矣。
《左传》曰:上思利民,忠也。利民在政者,政在养民,故当顺民之性,使之各遂其生。
《四书反身录》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真正有父母斯民之心始能如是。否则,即明知其可以利民,亦若罔闻,若是者岂胜道哉?
杨名时曰:“欲仁得仁”,只是完性分所固有,尽职分所当为。非干誉也,非望报也。
徐英曰:因民之所利者,若天地自然之利,掌国者不加阻遏,因而开之以尽其利。可劳者,凡利民之事,虽劳民不怨,仁义忠恕,修之于己,而不求之于外,己修而得之,非贪也。居天下之广居,养浩然之正气,不茹柔,不慢下,所谓泰而不骄矣。
张栻曰:正衣冠、尊瞻视,临之以庄也。持身严,故人望而畏之,而非以威加人也,故威而不猛。若有使人畏己之心,则猛而反害于威矣。
《论语注疏》曰:民因五土,所利不同。山者利其禽兽,渚者利其鱼盐,中原利其五谷。人君因其所利,使各居其所安,不易其利,则是惠爱利民在政,且不费于财也。孔子知子张未能尽达,故既答惠而不费,不须其问,即为陈其馀者。此说劳而不怨者也。择可劳而劳之,谓使民以时,则又谁怨恨哉!常人之欲,失在贪财。我则欲仁,而仁斯至矣,又安得为贪乎?常人之情,敬众大而慢寡小。君子则不以寡小而慢之也,此不亦是君子安泰而不骄慢乎?君子当正其衣冠,尊重其瞻视,端居俨然,人则望而畏之,斯不亦虽有威严而不猛厉者乎?
唐文治曰:盖“惠而不费”三者,指爱人而言;“泰而不骄”二者,指敬人而言。自古圣人为政,无非本爱敬之意,达之天下也。
李光地曰:“惠而不费,劳而不怨”,就政事言之;“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则直推至于为政者身心本原之处,乃上二句所以美恶之根也。《易》曰“弗损益之”,惠而何费焉?又曰:“有孚惠心,勿问之矣”,欲而何贪焉?又曰“说以先民,民忘其劳”,劳而何怨焉?《孝经》曰:“其政不严而治,其教不肃而成”,泰而不骄,威而何猛焉?《孟子》所谓“利之不庸,劳之不怨,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是王道也。
吕留良曰:后世人主无非自私自利心肠,即有限田、劝农、轻赋、节用者,也只是喻于自利,未尝真实为民起念,此便是汉唐与三代判然必不可合处。便是三代之道,汉唐以后必不能行处。
《论语后案》曰:君子之欲仁也,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求无歉于仁之中也。其得仁也,正德厚生无不和,柔远能迩无不服,慰其行仁之意也,盖始终一于仁而已。
【延伸】“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是孔子提出的君子需要具备的五种品德。
在孔子时代君子更多指统治阶级,我觉得这五种品德不止适用于领导干部,在我们平时为人处世上也很有启发。
给别人好处而不损害自己,更高级的做法是我们常提到的“利他思维”。人人都有互惠心理,希望在给对方提供价值的时候自己能得到好处。
可是如果不明确对方对自己有没有价值,你会主动提供帮助么?
做人做事常怀悲悯之心,但求好事,莫问前程。
在孔子开列的君子五种美德中,“惠而不费”这一条最具现实意义。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但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做到既使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又能有效保护和改善环境,这是摆在全世界“君子们”面前的严肃而重大的课题。
“惠而不费”就是节约资源,就是减少排放,就是尊重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感悟】一个君子,在激励孩子、学生、下属或者民众时,不能过分地赠予物质而无尽地浪费自己或社会的资源,否则事与愿违。
来源:网络
以上是关于国学的相关信息,以供大家查看了解。想要了解更多国学信息,第一时间了解国学相关资讯,敬请关注唯学网国学栏目,如有任何疑问也可在线留言,小编会为您在第一时间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