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小产品在疫情前是如何做产品增长的?
大概背景是这样的,初创形产品、主打音视频社交、已小范围市场验证、所在市场印度。不过最终也还是没能挺过疫情跟印度政策的大刀,但也不枉这段难忘的经历或额外收获。
1. 初创产品面临的挑战
作为一家创业小产品,免不了的一堆创业问题;资金有限、反馈数据有限、运营能力有限、内容体量小、本地化深入问题、无法为每一个用户带来均衡的服务体验等。
面向印度这块市场,也是较为乏力。尽管说印度人口红利大,但是没点儿本金根本啃不动。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我一俩天的活儿印度本地去做花了一周,下班也很积极,你跟他讲加班翻倍工资都没用,最后往往可能是资金砸进去了,但却不怎么见效。如果说谁要是把996在印度展开了,那他一定是神一般的存在。
2. 那我们又采取了怎样的策略进而克服困难呢?
通常产品都会采用MVP(最小可行的方案)进行研发和迭代优化,这意味产品的核心框架是清晰的,那么在没有实现最终的完整框架前,有必要注重用户感受吗?
我主张注重,也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体现吧。产品在经过商业模式验证前后,并不代表挖掘了最好的模式,往往注重用户反应跟数据变化,能够找到更好的机会。也因此我们有时候应该停下一股脑儿的迭代计划,抽出几个版本为已有用户做好体验优化,也因此我们在前期阶段抽出时间做了以下两件事儿。
这种情况在成长型产品中应该并不少见,每个版本总是会遗留一些问题,但是迭代计划却好像停不下来,最终导致问题堆积起来,直至爆发!
3. 留住忠实用户
避免高门槛或强制付费的行为,作为一个资金能力有限的企业,往往都需要考虑在前期建立一些商业模式带来盈利,但其手段还需体面。
我们在体验和研究了一批南亚地区的音视频社交产品后,基本上都存在各种付费门槛,甚至跟主播私聊都有付费指标,但是我们拒绝了跟风,我想这也是为什么“LivU”能快速杀出重围的原因吧。得益于免费的视频匹配聊天模式和简单的产品结构,不过往后的发展必定面临商业盈利的问题。
另外一方面则是以留存周期和付费转化作为忠实用户的指标,来满足这批用户的心理需求,使得他们在平台上获取更多曝光与关注,以此使得用户生命周期得以延伸。
结合有限的开发资源和版本计划,我们围绕排行榜、等级机制、勋章标签这些快捷可行的功能做了文章。过程细节就不啰嗦了。据数据统计,核心用户留存率与复购率都有直观的提升,这算是一场小胜利吧。
策略:培养种子用获取更加关键的数据反馈来驱优化。
4. 扩展产品可玩性
面对本地化的运营一直是很头疼的,人文差异太大,我们不能奢望高效及时的运营结果,因此满足更多用户的停驻场景就显得很重要。我们需要提供一些场景使得用户可以自发性地互动或者娱乐,一方面是解决运营压力,另外则是加强产品可玩性赋能产品留存能力。
对此我们优先考虑语音派对、短视频、内容社区这些功能,但实际情况是短视频内容创造困难以及社区运营乏力,所以最终选做了语音派对,并且为派对匹配话题和主理人进行1对多的打理和用户流量消化。
后期则是考虑围绕语音延展更多玩法,打破次元壁。其实主要在于运营和玩法的创新,毕竟年轻人不讲五的,跑到闲鱼上搞招聘。
策略:增值服务,加强产品可供性,使得用户能够在产品中耍的再久一点。
5. 抛砖引玉的社区内容
搭建内容社区并不轻松,社区越大难度越大,不仅要做好算法推荐、还要一手抓好内容监管、鼓励创作、加强用户互动、搭建自发性运营等。
我们有考虑去中心化社区,鼓励用户发布自己的“What’s up?”,以获得更多内容。但是自然增长的内容,没有质量保证,用户互动欲望低,整体内容没什么情绪引爆点。
对此用了“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再带动另一部分人富起来”的策略。怎么说呢,就是引用一些假数据进行抛砖引玉,需要做好前期的内容氛围,为用户打造良好的心智模型,引导用户走向预期方向,让用户看见更优质的内容和形成互动欲望,逐步提升整体内容水准和社区氛围破冰。
之后则是准备加强运营鼓励创作,以及满足个性化推荐,可以通过内容分层处理、标签、关键词、话题等有效信息对用户进行精准投放,投其所好,为用户带来归宿感,提升留存与裂变。当然也不要总是根据用户行径推荐大量同质化的内容圈住用户。不过具体阶段具体对待吧,现在也只能算是口嗨一下。
策略:内容为王,鼓励创作,形成内容吸引用户→用户产生更多优质内容→分享裂变更多用户的闭环增长。
来源:网络
以上是关于用户增长师的相关信息,以供大家查看了解。想要了解更多用户增长师信息,第一时间了解用户增长师相关资讯,敬请关注唯学网用户增长师栏目,如有任何疑问也可在线留言,小编会为您在第一时间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