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用户获取”的具体过程?
1)第一步:定义受众
根据 “用户调研”的相关内容可以对目标用户和预期用户的分析,产品的受众主要可以分为主要用户、次要用户和三级用户三类。
如果有条件也有资源的企业建议可以先对用户画像进行绘制,配合相应的用户调研活动,比如用户访谈、问卷调查、焦点小组等活动可以帮助团队准确定义出产品的受众。
2)第二步:确定渠道
营销和推广的渠道多种多样,下面列举几个比较好用的推广和营销的渠道,仅供参考:
在抖音、微博这类流量池比较大的平台上投放广告,能够获取到大量的用户。再配合平台自身的大数据分析,既可以做到大规模投放,同时还可以做到精确投放,方便又高效。就是投放的时候要考虑到成本问题。
除了在线上进行广告投放以外,还可以在线下渠道,比如地铁、机场等公共场合投放广告。
跨界合作:比如路虎和国家地理、优衣库和KAWS,尤其是近几年特别火的“故宫联名”,都是通过不同行业的跨界合作来获取新的用户。
从逻辑上看,不同领域的产品想要通过合作来交换用户难度有点大,毕竟深耕领域不一样。
但从用户心理上揣摩,虽然领域不同,但用户始终是人,通过笔者在人人平台上所介绍的可以略窥一二:用户的需求有不同层级,但却可以同时存在,因此不同领域的跨界合作或许能带来意外之喜。
就像漫威和可口可乐,一个是影视娱乐业,一个是饮料制造(零售)业,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行业就能通过建立某些微妙联系构建起强大的渠道推广通道。
地推:是地面推广人员的简称,像路边发传单的、游泳健身了解一下,这些都算是地推形式一种。
这种方式依赖于大范围撒网,企图通过广种薄收的方式去碰到潜在客户,因此拒绝率(获客难度)会相当高,毕竟用户不一定提得起兴趣,除非是能力很强的销售。而想要实现精准地推,就要向饿了么学习,在创业初期就直接进驻高校来进行地推,获客不仅精准而且成本还低。
除了基于人来推广的形式之外,还可以在地铁、电梯等公众场合进行推广,这种形式既属于地推也属于广告投放的一种。
引流:就是和某些大平台或大流量主(比如微信的私域流量、B站的up主)的相互合作,互相引导流量。
像支付宝、天猫和飞猪都属于阿里旗下产品,那么就可以在支付宝里面进行天猫和飞猪产品的推广,为二者引流,促进消费。
说白了就是借着支付宝的平台来打相应产品的广告,获取的客户是支付宝现有的客户。当然,这个引流肯定不是单向的,支付宝也可以通过某些方式获取到天猫或者飞猪的客户,比如支付的时候要用支付宝,这不就无形中获客+1了嘛。
除了企业内部的引流外,还可以通过线下活动对线上产品进行引流。
比如某场线下活动,可以通过邀请线下用户加入线上俱乐部。像线上会员,就是一种打通线下线上的一种引流方式,即“从公域池(全体线下用户)引向私域池(线上产品)”的做法。
做私域流量最热门的媒介要数公众号了——“求关注,求订阅”的行为就是从微信这个大流量池(公域流量)引向自身公众号(私域流量)的行为。
拼多多初期就是利用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关系,比如李明通过出卖自己的信任来拜托王浩帮自己砍一刀。这就会像病毒一样,疯狂地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直至达成目标。
为什么叫病毒式呢?
传播速度快,只能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病毒讨人厌,以至于最后在微信里面人们都“闻拼夕夕丧胆”。
毕竟社交裂变影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不帮你砍价又不好意思,砍了吧对我来说又没多大好处(其实有好处,就是不大,这个后文会讲到)。
这也是为什么微信会封杀诸如此类的营销推广内容(前期封杀拼多多是因为影响了微信社交的初衷,现在被腾讯收购同为腾讯系产品就好很多了)。而抖音就无法幸免,它属于头条系,微信不可能眼巴巴地看着自己公域流量池里的用户被头条夺走成为头条的流量,所以这不就被“封杀”了嘛。
当然,除了拼多多这种“病毒式”营销,还有一些比较温和同时也是力量挺大的社交营销手段。像分享推荐就是不错的方式。更多关于分享推荐的内容在本节的“推荐传播”环节会详细说明,此处不作过多赘述。
以上多种渠道都可以通过不同的组合来进行推广,也就是说想要做到有效的MVG是可以通过组合各个渠道的特性打出组合拳的。需要注意的是所投放渠道的成本和性价比问题。而如何进行成本核算,这就需要借助数据分析了,比如AB测试,后文会补充说明。
3)第三步:营销内容
知道了用户是谁,同时渠道也有了,那么剩下的就是内容了。不同的平台有不同的特性,因此在推广的时候一定要配合合适的内容来做营销。比如在微博上就可以利用品牌广告进行投放、在抖音上就可以利用故事叙述等方式来获客。
总的来说,结合渠道专属用户所关心的内容来“投其所好”,可以更精准地实现获客目的。
说到营销,其实它和体验设计还是有点类似的。营销的特点和目的笼统地讲有三:产品(或品牌、服务等)要与众不同、要具备极强的辨识度同时还要满足用户需求,即功能完备这三个特点。
对比一下设计,不正好对应了差异性、记忆点和满足需求三个方面么?
三大方向明确之后,就是执行。执行的过程略微复杂,本文篇幅有限就不具体说明了,笔者重点讲讲后续的校验和补充内容:渠道是否优质和结果的好坏我们都是可以通过数据来进行验证的,这就是为什么要事先准备一套数据监测系统的原因。
通过这套系统,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数据合理地分析出不同渠道之间的强弱区别,同时也可以挖掘出各渠道与产品本身的共性有多大,所获用户是否匹配产品等信息。
比方说通过AB测试来小范围地测试一下哪个渠道所投放的性价比更高,这样可以为后期节约大量成本。毕竟资源都是有限的,在考虑获客成本的同时也要考虑到获客的性价比问题。
不过有些价值不是即时的,比如品牌这种隐性的价值,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洗脑”,是一种植入信息。也许并不能立马产生效益,但是后续当用户因为某些场景触发了这个信息,就会联想到该品牌,此时就会产生相应价值(关于植入品牌的信息可回顾历史文章)。
所以,与其将这样的形式看作是即时收益,不如直接当作是在捕获潜在客户。比方说产品跨界合作的产品并不是我们所需要的目标用户群,但是这也不排除合作产品的现有用户中存在着大量的适合我们产品的潜在用户啊。
因此,我们不能单纯地根据数据指标一概而论,毕竟这些潜在的信息是无法衡量的。而且计算获客成本和性价比的时候,也必须要综合地看待营销传播的效果,不能只看独立面。
2. Activation(激活)
激活(用户)活跃,简单理解就是 “活跃用户”数据指标的概念,当然根据产品目标的不同,对激活用户的定义也就不同。
比方说大部分的电商产品都有新手优惠,可以以低价购买到高质量产品,也就是常说的“薅羊毛”。像这类用户的第一次购买行为就不算是激活用户,毕竟不是自主产生的购买意愿。
这种行为或现象不能说是激活用户活跃度,只能算作是“获取用户”环节的一种营销手段——采用低价、打折的“贪便宜心理”来低成本地获客。
像下图中的美团,就是采用一种低价方式引导用户开通会员:只有当用户开通并且消费之后,这个用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被激活了(当然,在某些场景下,用户只要购买了会员也可以被判定是激活,这个就需要根据产品需要去界定了)。
还有淘宝的88会员,利用积攒淘气值的方式来刺激用户消费的欲望。毕竟利用会员制度,可以更好地提升用户对产品的粘性和忠诚度。
综合来看,判定用户是否被激活,大部分的产品都是通过判定用户是否产生二次消费行为。二次消费的购买行为完全发自本身,是被产品价值所吸引,而不是为了薅平台的羊毛。对于其他产品,比如旅游产品、出行产品又该如何定义呢?
这类产品的操作路径一般很长,而且很难给出大额度的羊毛薅,所以只要用户完整且成功地完成了一次核心流程。比如订机票、订酒店、去旅游、打车成功等等(产生消费),就可以定义成是激活用户。
相关的例子不再举例。总之不同的产品对活跃用户的定义不同,还是需要根据产品本身的特性来界定这个范围。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以上是关于用户增长师的相关信息,以供大家查看了解。想要了解更多用户增长师信息,第一时间了解用户增长师相关资讯,敬请关注唯学网用户增长师栏目,如有任何疑问也可在线留言,小编会为您在第一时间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