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湾区国学论坛圆满落幕
国学者,吾国已往之一种学问。包含中国学术之性质与变迁,而并非为与外国绝对不同之学问也。
何谓国学 国学者,吾国已往之一种学问。包含中国学术之性质与变迁,而并非为与外国绝对不同之学问也。
汉代古谚曰:“少所见,多所怪,见橐驼言马肿背。”吾国旧时视外人来华者,不知其学。较进,则知可学其一二端。更进,则知其自有其学术,而与吾国为截然不同。
古代各部落,有知造舟者,有知制车者,各有所能,各有所不知。今外国自工业革命以来,文明日启,距今亦为时不远。由将来观之,东西两洋之文化,犹古代各部落间文化之关系也。
有以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等以区别东西洋之文化。实亦不然。今世之各社会,皆为文明之社会,其程度相差无几,善亦同善,恶亦同恶,固无何高下也。
中国学术之渊源:(1)古代之宗教哲学。(2)政治机关经验所得,所谓王官之学。 2.合此两者而生先秦诸子之学,诸家并立。 3.儒家之学独盛。 4.儒家中烦琐之考证,激起空谈原理之反动,偏重《易经》,与道家之学相合,是为魏晋玄学。
一种宗教之初兴,必能综合当时人之宇宙及人生观,而为之谋得一合理之解决。
宗教即其时最伟大最适宜的哲学。必具高深及浅显二方面之理论,以满足于高等与低等之人。但宗教之为物,不徒重理智,而兼重意志及感情,故易于固执具体的条件,久之,遂变为落伍之物,而哲学乃与之分离。
宗教与理智方面,仅为其一种手段,使人得理智上之满足,其注重者,乃偏于意志及感情方面,使信之者得感情之安慰,秉坚强之意志以信仰其宗教。夫意志坚强之人,固不免易于固执也,故信教者,常以强烈之感情徘徊,以坚强之意志守旧,以致久而落伍。故宗教之与哲学对立,非其本来
著名易经学者陈帅佛认为:中华文化中从来不缺经典古籍。其中凝聚着先哲们的智慧,从为人到处事,从治家到治学,莫不精当。
回头再读这些经典的话语,无不感慨古人的智慧。
《尚书》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志以道宁,言以道接。
【译文】以戏弄他人为乐,是道德败坏的表现。自身的意志要符合道才能安宁,别人的言论也要符合道才能让人接受。
【感悟】太过沉迷于某一事物,不是一件好事。
《国语》
心如欲壑,后土难填。
【译文】人心里的欲望就好像深谷一样,很难用土来填满。
【感悟】人,不要轻易放纵自己的欲望,否则,它会诱使你一步步走向深渊。
《战国策》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
【译文】太阳过了正午就会偏移,满月之后便会亏缺,任何事情一旦过盛就会走向衰败。
【感悟】世间道理月满则亏、物极必反,万事不必太追求完美。如一句老话所说:好花半开,美酒微醉。
《道德经》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译文】天底下最难的事,一开始,是容易的;天下最大的事,一开始,都是从小事发端的。
【感悟】没有人能一口气吃成个胖子,路要一步步走,事要一件件做。
《论语》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反省:为别人的事竭尽全力了吗?和朋友交往诚实守信了吗?老师传授知识,是否用心认真地复习了呢?
【感悟】取得一定成绩时,有一点飘飘然时,反省能让你始终保持谦虚,谦虚才能走得更远。
《孟子》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译文】爱护别人的人,也会受到别人的爱护;尊敬别人的人,也会受到别人的尊敬。
【感悟】尊重与理解都是相互的,你以友爱之心对待他人,他人才能回报你以爱心。你先尊重他人,别人才能尊重你。
《史记》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译文】不管多聪明的人,在很多次的考虑中,也一定会出现个别错误。再愚钝的人,他的许多思虑中,总会有一些可取之处。
【感悟】任何人都有可取之处,谦逊才能长久。
《淮南子》
舟覆乃见善游,马奔乃见良御。
【译文】船翻了才能看出谁会游泳,万马奔驰中才能看到谁御马技术精湛。
【感悟】只有有真本事的人,才能抓住机会。在机会没来之前,沉下心来充实自己。
《汉书》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译文】刺耳的话虽然难听,但却有用,就像药虽然苦,却能去除疾病。
【感悟】有一个说忠言的朋友比有一百个说漂亮话的有价值得多。
《传习录》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译文】人一生最大毛病,就是傲慢。
【感悟】人应该有傲骨,但不应该有傲气。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
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当危疑之际,神明愈定,智虑无遗,虽由天资高,其亦有得于中者欤。
——《明史·王守仁传》
读此可知王学梗概。欲知其详,宜读《王文成公全书》。因阳明以知行合一为教,要合观学问事功,方能看出其全部人格,而其事功之经过,具见集中各文,故阳明集之重要,过于朱、陆诸集。
——梁启超《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
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王阳明认为"至善是心之本体","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他这样说是强调社会上的伦理规范之基础在于人心之至善。从这个原则出发
王阳明认为"格物"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知"是人心本有的,不是认识了外物才有的。这个知是"良知"。在他看来,朱子的格物穷理说恰恰是析心与理为二的。由此可见,王阳明的"心即理"的命题主要是为其修养论服务的。“致良知说”是对陆九渊心即理思想的发展。王阳明的心即理的思想也有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本体论的含义。然而,如果偏重从本体论研究它,就会忽视它在王阳明修养论中的基础意义。
《春秋》
居安思危,危则有备,有备无患。
【译文】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保持警惕,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险,想到了就有所防备,有了准备就会免遭祸患。
【感悟】世界上没有真正美好的生活,如果有,一定是假象,意味一个暂时的平衡,假如你稍不注意,平衡便失去了。你的美好会瞬间以最简单的方式破坏。所以,居安思危,永远备战。
《红楼梦》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译文】这世间,万两黄金,容易得到,可是知心的人,却很难找到一个。
【感悟】世间人,千千万,找到一个知心的如大海捞针,一旦找到了,千万要珍惜呀
因地制宜,不可以强行做有关风水的调整。易经学者陈帅佛打比方告诉大家,如果没有足够的钱,就不要强行去买一个高楼。陈帅佛认为:“房子要依山傍水。因为历史上人类的祖先都是选择依山傍水的地方居住。因为背后是山人们就会感觉到安全,我们前面是水就有高升的机会,必须是依山傍水。
著名易经学者陈帅佛说: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
《易经》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辩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
其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
。《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各家共同的经典。
著名易经学者陈帅佛最后说:国学经典多之又多,我只是对<<易经﹥>略知一二
来源:网络
以上是关于国学的相关信息,以供大家查看了解。想要了解更多国学信息,第一时间了解国学相关资讯,敬请关注唯学网国学栏目,如有任何疑问也可在线留言,小编会为您在第一时间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