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唯学网 » 亲子教育 » 亲子教育教育新闻 »

亲子教育系列15:孩子问题行为背后的需求

亲子教育系列15:孩子问题行为背后的需求

唯学网 • 教育培训

2022-11-11 15:15

唯学网 • 中国教育电子商务平台

加入收藏

亲子教育系列15:孩子问题行为背后的需求

我们经常看到很多问题孩子和孩子的问题行为,比如孩子不吃饭,不睡觉,不上学,不爱做作业,对人没礼貌,喜欢咬指甲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而当家长看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就想急着去解决问题,结果是越解决问题问题越多。在教育的过程当中,应该时刻记住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问题本身不是问题,问题背后的需求才是问题。

我们看到的各种孩子的问题行为,各种问题孩子的行为,很多时候都跟孩子的需求未被满足有很大的关系,有的是现在的需求,有的则是以前未被满足的潜在需求累积出来的问题。也就是说,孩子的各种问题行为跟孩子的品行道德、行为习惯没有关系,而是跟孩子的心理需求有没有被满足有很大的关系。作为家长,我们要时刻牢记我们的角色是陪伴者,孩子需要的是被爸爸妈妈正确陪伴。当孩子心理需求没有被满足,孩子就会对外界出现失望、愤怒、对抗、抱怨、攻击等等的各种行为。我们相信每个孩子都知道事情对错,都知道事情的好坏,每个孩子也都希望做一个好孩子,有好表现,可是为什么现实当中有这么多的孩子走着走着就走偏了,内心想做好却又没有力量做好?这是大多数出问题孩子的一个心理的现状。

心理学中有一种客体关系理论认为,真正影响一个人精神发展过程的是在出生早期婴儿与父母的关系,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型态一旦建立,就会影响其日后的人际关系,进而会去寻找符合过去已建立过关系型态的关系。我们在7岁之前与我们的抚养者会形成一个内在关系模式,也就是内在父母与内在小孩的关系。之后你会把这样的关系模式投射到外面,要么与内在父母自居,同时把内在小孩投射到他人身上;要么以内在小孩自居,同时以内在父母自居,人的一生都是在重复而已。

我们经常讲孩子内心没有力量,就是孩子内心没有决心,没有信心,无力感。当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当中,家长能够给予孩子正确的认同、肯定、接纳、陪伴、无条件的爱等等,孩子感受到了外界对他的接纳,特别是爸爸妈妈对他的接纳、允许、肯定,他就能够通过爸爸妈妈对待他的态度,通过外界对他的态度,从而形成自我肯定的这种高价值感和自我认知,孩子内心就有了必胜的决心、信心和行动的力量。所以,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我们所看到的问题本身它从来都不是问题,要想把问题化解,而化解问题都在问题之外。

孩子出现一些问题,我们首先不应该去指责孩子,更不应该去开始控制或者试图改变我们的孩子,而应该第一时间思考这个问题背后的需求到底是什么。要想解决问题,我们作为家长就不要老想纠正你所看到的那些问题行为本身,或者不要把焦点放在问题行为本身上,这样只会制造更多的冲突,只会制造更多的问题。关于孩子需求未被满足或者是情绪被压抑之后的两个非常常见的表现:

第一种未被满足需求的常见表现是哭泣。

通常孩子的哭泣是由于饥饿或者疲劳,但从心理角度来讲,哭泣也是减轻压力或者是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是人类的情绪压抑、创伤之后的一种自然的疗愈的本能机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眼泪仍然是他们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压抑的时候,痛苦的时候,释放压力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家长第一不应该阻止孩子哭泣,更不要说一些不许孩子哭的话,男孩子不要哭,再哭不男孩子了,等等,这类让孩子性别混乱的话。第二我们也不要忽视孩子的哭泣,因为哭泣的背后有需求,我们应该充满着爱意,心平气和的去对待孩子的哭泣。比如如果是婴儿的啼哭,我们可以抱着他轻轻的摇晃眼神看着孩子的眼睛,然后跟他用心的去跟孩子对话,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在身边告诉孩子,别怕,爸爸妈妈陪着你。如果是过了婴儿期的孩子,可能是因为某些事情让他委屈、难受、恐惧、害怕等等,我们可以通过语言告诉孩子,没事,不要怕,爸爸妈妈在你身边,陪着你。我们还可以通过拥抱让孩子感受我们对他的接纳,对他的关爱,对孩子的心疼。我们还要耐心的去听听孩子为什么哭泣,然后一起去寻找解决方案。如果孩子比较大了一点点,比如进入初中进入小学高年级,这当我们发现孩子哭泣的时候,我们需要给他陪伴,表达对他的关心,表达对他的心疼,同时我们要去告诉孩子问候孩子,需要爸爸妈妈为你做些什么。如果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方式导致孩子哭泣,我们作为家长应该立刻觉察并停止让孩子哭泣的语言或者是伤害孩子的行为,因为毕竟孩子的成长和快乐是最有重要的,我们不能因为我们的激动,我们的愤怒,我们的情绪,而且不顾孩子的感受和情绪。

第二种未被满足需求的常见表现是生病。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每一个家长都关注的话题。如果你的孩子经常叫嚷,比如肚子疼,头疼或者是哪里不舒服,但又没有任何症状,去医院也查不出来什么问题,这种情况很可能孩子的心理和情绪需要我们去关注。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经历,比如孩子考试的时候,或者面临责任承担的时候,或者是面临有压力的时候,往往会容易出现身体不舒服,身体不适应,大多数时候孩子不是真的有问题,而是在拿这个问题来表达对父母的不满,或者来表达对父母的对抗或者逃避。当家长看不见孩子这个人的存在,同时家长却又特别关注孩子的结果,或者是对孩子的结果充满了期待和要求,孩子就会有一种被绑架的感觉,只要你有期待,学习就变成你的事情,学习成长就变成了完成爸爸*愿望和期待,所以孩子就会完全感觉到动力不足,没有人会持续的为他人做事情,同时又保持动力十足,这是不可能的。家长对孩子充满了高期待,希望孩子考高分,希望孩子有好成绩,希望孩子如我们所愿,希望孩子如我们所愿的有好的表现和孩子学习的主动性,成长的权利和责任又被你剥夺,所以孩子既不想学习又不想违背你的意愿,所以生病就是逃避面对父母期待最好的办法之一。

还有一种孩子平时被爸爸妈妈忽略,突然有一天生病之后,他发现爸爸妈妈其实挺爱他的,挺关心他的,但等变好之后又发现爸爸妈妈回到了从从前忙碌的工作状态,于是自己又感觉自己好像不太重要了。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更多的爱,更多的陪伴,更多的认同这些心理需求,而他唯一能感受到你对他爱的时候,就是在他身边的时候;如果是这种模式,那么孩子想得到你的爱的时候,他就会开始生病来获得你的陪伴。

还有一种孩子平时爸爸妈妈对孩子管教很严,特别是不允许孩子失败,也不接纳孩子失败,或者是在孩子失败的时候批评指责甚至攻击孩子的人格,那么孩子为了逃避责任的惩罚,于是借故开始生病,生病是身体上无法抗拒的客观原因,用来逃避责任承担,用来逃避失败的责任,合情合理,所以这也是孩子对抗爸爸妈妈最有效的手段。孩子身体出问题,家长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心理机制哪里出了问题,情绪哪里出了问题,孩子的感受感觉哪里出了问题,身体的疾病往往是为了回应当事人心里的某种念头、想法或者目的而呈现出来的一种必然状态,抛开环境因素对孩子身体的影响,生病的原因从根本上来讲更多来自于家庭氛围、情绪、心理和精神层面的影响。

除了前面讲到的一些关于孩子生命的原因,孩子生病,还有的是扮演受害者心态来获得关注,还有的是表达对父母的忠诚或者是追随,有的是从上一代分离的问题,还有的是内在创造失败,或者是跟父母有情绪对抗的问题,当然也有的是家族遗传的问题,而遗传疾病的本质还是遗传到情绪的问题。

通过以上对孩子哭泣和生病这两个方面的分析,希望大家能够学会一种思维方式,当孩子有问题的时候,不要老想着用强迫压制控制的手段让孩子去改变,而我们家长应该看到问题背后的需求和真相,这样就不至于我们在教育孩子过程当中总是说话很快,总是控制很快,总是批判抱怨很快,唯一的就是孩子改变很慢。

教育孩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应该明白一件事,不是家长要求孩子怎么样孩子就会怎么样,也不是家长期待孩子怎么样,孩子就会变成怎么样,更不是家长不允许孩子怎么样,孩子就不会怎么样。教育是一门科学,我们作为家长请保持对孩子成长和生命的敬畏,保持对这教育科学的尊重。愿每个生命都能得到尊重,愿每个孩子都能够被正确对待,愿每个家庭都能幸福和谐。

内容来源:高维看人生

以上是关于亲子教育的相关信息,以供大家查看了解。想要了解更多亲子教育信息,第一时间了解亲子教育相关资讯,敬请关注唯学网亲子教育栏目,如有任何疑问也可在线留言,小编会为您在第一时间解答!


0% (10)
0% (0)
已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