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系列26:把行为交给孩子
我们知道,成功教育在于培养孩子的健康独立人格,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核心要求就是要把行为交给孩子,并正确的引导孩子。家长希望孩子有好的行为,不能直接的对行为本身进行干涉、控制、约束、指责等。上一篇我们已经分析了行为背后的影响因素和动力因素,这一篇将探讨如何将行为交给孩子的问题,包括六个核心:不替代、不控制、不评判、不纵容、辩证看待、洞察需求。
第一,不替代孩子的成长
替代就是家长做了孩子自己该做的事情。家人往往容易替代孩子的成长,特别是在孩子越小的时候。如果家长总是替代,结果就剥夺了孩子成长的体验权,没有体验、没有经历,孩子就不会有成长。
所以,首先家长要分清楚这件事是我的事还是孩子的事情,如果是孩子的事情,请你尊重他,还给他,允许他,即便他做不好,甚至犯错,也要交给他,因为这是他自己该做的事情,只有为自己该做的事情承担起责任,才会成长,才会独立,才会成为一个承担责任的人。哪些事情需要交给孩子?
第一个是学习。很多家长焦虑孩子的学习,说孩子学习能力太糟糕的,很大程度上都跟家长有关,很少有孩子天生学习的能力不足的,唯一原因就是心态出了问题,而心态问题来自于家长对责任的剥夺。
第二个是家务。懂得做家务、适当参与家务的孩子,学习成绩比较容易稳定,未来长大之后婚姻和事业更容易幸福。我们要告诉孩子,家务不是家长的专属,更不是女人的专属,是共同的责任,应该共同去维护这个责任;之所以让孩子做家务,承担部分家务,是因为每个人都要学会照顾自己。让孩子做家务,不能说谢谢,要多说恭喜。恭喜你长大了,祝贺你成长了,在没有爸爸妈妈提醒监督的情况下,你主动承担了家庭的责任,我们感到很欣慰。
第二,不控制孩子的行为
孩子叛逆的背后是家长总是违背孩子个人的主观意志,让孩子做家长想做的事情,不让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让孩子按家长的意志去成长。这违背了人性当中每个人都要实现自我的需求。因此,对孩子的行为应该是不控制、不干涉,不禁止。
家长越是强制控制、约束孩子,越会导致孩子这种自我实现的逆反和对抗,不但会培养孩子错误的人际交往模式,还会激发孩子内在愤怒对抗的情绪,更会让孩子养成不断地攻击他人的习惯。而家长一方面控制孩子,一方面又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所以当孩子叛逆之后,又有一份背叛父母的愧疚感,孩子内心就会陷入内疚冲突当中,学习也就没有了更多的力量。
我们家长把行为全交给孩子自己,然后培养出他真正的自我管理能力。只有这样,即使在没有外力的监督和管制下,那么他能自动的自觉地管好自己,那么这个孩子未来进入社会才有自控能力,才安全,才不容易受外界影响。家长先分清这件事是他的还是你的,是他的交给他,然后你就用爱、认同、欣赏、安全感、陪伴、定义人格、建立关系,关注情绪,只要孩子自己的事情永远交给他自己,最终我们也只是可以建议,或者是在孩子请求我们帮助的时候,我们给予帮助,而不是总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控制它,去禁止它。
第三,不评判孩子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长通常会负面评价和定义自己的孩子。例如,一、通过孩子错误的行为,然后对他人进行评价和定义。玩手机就是不上进的孩子;说脏话就是没修养的孩子;不打招呼就是没礼貌的孩子。
二、通过负面的评价和定义孩子的身份。先有身份再有行为,而不是相反。你不是个好孩子,你不是个好哥哥,早知道就不生你出来了,你要是个男孩多好,你能不能像你哥哥一样听话一点。
三、负面评价孩子的未来。你长大了什么都干不好,现在不好好学,考不上初中;考不上高中,考不上大学,找不到工作,赚不到钱,娶不了媳妇。
四、用道德去评价孩子。你怎么这么没修养,你怎么这么坏?你怎么这么不孝顺,你就是个白眼狼。孩子的命运就是你嘴里说的话,你说的每句话都会成为孩子未来必走的路。
我们在陪伴孩子成长的时候,要记住一个核心原则,不管行为多糟糕,人是没有坏的,永远是对的是正面的。要把行为和人分开,人永远是积极正面的。我们可以批评孩子,但一定是在认同他人或人格之后,再对行为进行批评,而不是因为某个坏行为把整个人都给评价掉、负面评价掉或毁掉了。只要人被接纳,人没有被嫌弃,孩子就愿意面对自己错误的行为。孩子很多的屡教不改,是因为我们对他的人的否定和不接纳。
第四,不纵容原则性错误
家长对于那些第一次或者是非原则性的,或者是无心的错误,我们要允许孩子犯错,这是成长的体验或者是成长的代价。在不否定孩子这个人的前提下,对原则性的问题不能纵容,对有意识的坏行为或者恶劣的坏行为不纵容,同时必须狠抓第一次。比如说孩子不尊重老人,孩子跟父母动手等。
例如,对于孩子动手打父母这件事,家长可以说,一、你在爸爸妈妈心中一直是个有修养、有教养、懂礼貌、孝顺的孩子。这是认同人格。二、但今天你跟妈妈动手、跟爸爸动手,是严重的错误和原则性问题。这是批评行为。三、你动跟妈妈动手,妈妈才明白这件事情很严重。所以从今天开始,妈妈也尽量控制自己不跟你动手,但是你也不能跟妈妈动手,我们都不能用暴力解决问题。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这叫不纵容。如果孩子不尊重父母其中一方,建议父母的另一方出来教育孩子,这叫夫妻的配合,而不是看对方的笑话。
第五,辩证看待孩子的行为
家长不要用简单的对错、好坏去评价这个世界,也不要用对错好坏去评价你的孩子,这样会让孩子活在很狭隘的认知世界里,长大之后他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去评价别人,他就没有办法接受别人和我们的不一样,那么这个孩子未来长大之后不可能幸福。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存在着灰色地带;世界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可以是对立统一的;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就是辩证的看待问题。孩子有优点有缺点,这才是常态,符合一阴一阳、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的事物本质。孩子的成长是动态的,它不是恒定的,孩子有点缺点,或出现什么问题,只要不是原则性大问题,你就得允许孩子出问题,才是孩子改变的第一个核心。优点明显的孩子缺点往往明显,缺点明显的孩子优点也往往明显,没有缺点的人往往优点也不明显。
第一,你想改造孩子,看到什么你就强调什么,越强调越是一种负面的暗示。你想让他快,别去强调它慢,否则,他就快不起来。
第二,孩子没有缺点,只有特点。我们要允许孩子有一些小问题的存在,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成长,发自内心的去欣赏孩子、爱孩子。
第三,当你要对一件事进行批评的时候,当一件事情激发了你情绪的时候,你就要觉察到,你进入了无意识状态,被过去未被处理的情绪控制了,这是家长需要自己成长的部分。
第四,当孩子有某些行为需要纠正的时候,我们要全面的去看待行为本身,而不要片面的去指责这些行为不好。
第六,洞察孩子的需求
大多数家长认为,当孩子不礼貌的时候,就说他没有修养;玩游戏的时候,就说他没有上进心;孩子讲了两句脏话,就说他没有素质;别人对你好一点,你就说他是个好人,等等。其实,我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不一定是真的。我们要用智慧去看透行为背后的真相和需求,而真正的真相和需求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真正影响这个世界的动力,却是来自于那些你看不见的部分。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当中,家长看得见的是孩子的缺点、坏的行为、错误的表现、不好的结果,孩子愤怒的情绪等等,而这些本质上就是由我们看不到的需求所影响的、决定的。我们要学会看清楚行为背后的需求、动机和真相,听懂对方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具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比如说孩子考了60分,你说怎么考这么一点点?他说已经不错了,我同桌才考30分。这背后真相是通过找寻找比自己差的人来证明自己比较行。背后的需求是需要认同,而非指责。不是孩子喜欢拉别人跟他比较,而是你老拉孩子和比他强的孩子来刺激他,形成了孩子的低价值感,这才是你看不到的部分。
孩子有三个最核心的精神需求被爱、被认同、被接纳。没有感受到爱的孩子,这一辈子都在寻找别人的爱,索取、抱怨、讨好就会随之而来。没有找到价值感的孩子一辈子都不自信,一辈子都寻求他人认同,一辈子都会为别人的表扬而活,为别人的批评而死,为别人的否定而痛苦、愤怒,一辈子都丢不掉那些不好的习惯。没有被接纳、没有安全感的孩子,一辈子都活在控制别人和恐惧当中,以及不相信别人当中。孩子所有的坏行为都来自于三大心理需求未被满足。
我们要有满足孩子心理需求的能力,也就是要正确的爱孩子,认同孩子,接纳孩子,给安全感的能力,当孩子的精神需求和精神依恋被满足,他在成长过程当中被自己父母正确的对待,他就完成了自己成长过程当中人格的成长和人格的建设,才能建立起健康的自我,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健康独立的人。
来源:高维看人生
以上是关于亲子教育的相关信息,以供大家查看了解。想要了解更多亲子教育信息,第一时间了解亲子教育相关资讯,敬请关注唯学网亲子教育栏目,如有任何疑问也可在线留言,小编会为您在第一时间解答!